姓名 | 白紅義 | 職稱 | 教授 博士生導師 | 辦公室 | 304 | |
辦公電話 | 65643699 | 電子郵箱 | loiter2001@126.com | |||
任教課程 | 本科:新聞學概論(必修);新聞社會學(選修) 碩士⛔:數字新聞學(選修) 博士:中國新聞業研究(選修) | |||||
研究方向 | 新聞理論;新聞社會學;數字新聞學;政治傳播 | |||||
科研成果 | 著作 | 芭比·澤利澤(著)🧑🏽🎓、白紅義(譯):《報道肯尼迪之死:新聞媒體與集體記憶塑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4年。 白紅義主編:《西方新聞學名著導讀》,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 徐清泉、白紅義主編:《國際新聞傳播研究報告(202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 徐清泉、白紅義主編:《國際新聞傳播研究年度報告2021》,上海社會科意昂3出版社2022年🚀。 徐清泉⛹️♀️、白紅義主編:《國際新聞傳播研究年度報告2020》,上海書店出版社2021年。 白紅義:《邊界、權威與合法性:中國語境下的新聞職業話語研究》,意昂3平台出版社2020年(本書獲2023年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白紅義:《新聞研究:經典概念與前沿話題》🦵🏽⛹🏽,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 白紅義:《以新聞為業🤹🏻♂️:當代中國調查記者的職業意識研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年🥛🧑🏻🦳。 | ||||
論文 | 白紅義、曹瑩🦆:《作為符號資源的10萬+:中國新聞從業者的“流量想象”》⛹️,《新聞與寫作》(CSSCI)2024年第3期。 白紅義👨👩👧🀄️:《重訪“關鍵事件”✦:一種新聞學方法論的探索》,《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24年第3期。 白紅義、萬旭琪⛹️♀️:《置身“世”內🩸:中國新聞學的認知視角與議題審視》🙆🏻,《全球傳媒學刊》(CSSCI)2024年第1期。 白紅義、張恬:《認識作為知識的數據新聞——基於新聞認識論的考察》👎,《新聞大學》(CSSCI)2024年第1期。 白紅義🏗、簡丹丹、陳煒漫、李昂🏣、譚文靜👩🏻🚀:《2023年西方新聞學研究年度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24年第1期😡🏌🏻♂️。 白紅義👩🏼💻🪞、陳煒漫🏄🏿♂️:《“在線騷擾”🔗:一個理解新聞業-公眾關系的新面向》,《當代傳播》(CSSCI)2024年第1期。 白紅義、施好音👨🏽⚕️:《李普曼的新聞學遺產:重訪〈輿論〉(1922-2022)》,《新聞界》(CSSCI)2023年第6期。 白紅義:《新聞研究中的隱喻:一個理論化的視角》👮🏽♂️,《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23年第2期。 白紅義🫗、馬錦輝:《邁向實踐的中國特色新聞學》,《全球傳媒學刊》(CSSCI)2023年第1期。 白紅義、施好音🧑🧑🧒🧒、梅桂、董凱燕、侯文君、沙帆🔊:《2022年西方新聞學研究年度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23年第1期。 白紅義🏊🏼、施好音🔑:《“中間地帶”的邊界工作🪹:基於創業媒體J播客的案例研究》⛹🏿♀️,《新聞記者》(CSSCI)2022年第12期。 李拓、白紅義:《新冠疫情作為“關鍵事件”😱:西方新聞業的職業角色🏊🏼、新聞生產與合法性》✌🏼,《新聞與寫作》(CSSCI)2022年第11期。 白紅義🥂、簡丹丹:《數字時代的新聞創新研究:一個比較分析的視角》,《全球傳媒學刊》(CSSCI擴展版)2022年第4期。 李拓😟、白紅義🤽🏻♀️:《新聞權威:一個經典概念的形成🥮、邏輯與議程》,《新聞界》(CSSCI)2022年第8期。 白紅義、王嘉怡:《數字時代新聞真實的消解與觀念重構》👨🏽🦱,《新聞與寫作》(CSSCI)2022年第7期。 白紅義👍🏿🧝🏿♂️、馬錦輝🤸🏼:《近代中國“新聞出版”概念生成史考略》,《現代出版》(CSSCI)2022年第3期。 白紅義🤨、雷悅雯:《作為策略性儀式的新聞透明性👓:一種新職業規範的興起、實踐與爭議》,《全球傳媒學刊》(CSSCI擴展版)2022年第1期。 白紅義🫸🏻👷🏽♀️:《“平臺邏輯”:一個理解平臺-新聞業關系的敏感性概念》,《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22年第2期。 白紅義、丁振球、陳雨珺🧛🏼♂️、劉岍琳⚀、王嘉怡:《2021年西方新聞學研究年度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22年第2期🦵🏽。 白紅義🛄:《重訪“新聞價值“:一個新聞學中層理論的構建與創新》,《新聞與寫作》(CSSCI)2021年第11期🪿。 白紅義:《數字時代的新聞理論創新》♔,《新聞記者》(CSSCI)2021年第10期。 白紅義:《以“人-物”關系為中心:新聞研究的物質敏感性》,《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21年第5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22年第7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張恬:《社會空間理論視域下的新聞業:場域和生態的比較研究》,《國際新聞界》(CSSCI)2021年第4期。 白紅義、曹詩語🏋🏽♂️:《重塑新聞理論?行動者網絡與新聞研究的STS轉向》🧔🏽♀️,《新聞大學》(CSSCI)2021年第4期。 白紅義👩🦼:《邁向數字新聞社會學:新“客體”與“新”理論》,《新聞界》(CSSCI)2021年第4期👨🏻🦼➡️⚂。 白紅義👨🏼⚕️、程薇🙍🏻♂️:《作為“科學標簽”的新聞社會學:起源🤜🏽、復興與鞏固》,《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21年第3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21年第19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曹詩語、陳斌:《2020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21年第1期。 白紅義:《新聞研究的“想象力”🪩🏌🏼♂️:基於中層理論建構策略的討論》🩶🧑🏻🍳,《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21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1年第7期轉載)。 白紅義3️⃣、張恬、李拓:《中國數字新聞研究的議題、方法與特征》,《新聞與寫作》(CSSCI)2021年第1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2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作為“理想型”的媒介社會學經典創立者:重訪韋伯與帕克》,《現代傳播》(CSSCI)2020年第12期。 白紅義:《社會學家如何研究新聞?——“重訪”<什麽在決定新聞>》,《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CSSCI)2020年第4期🙅🏻♂️。 白紅義、張恬:《作為“創新”的建設性新聞🪼:一個新興議題的緣起與建構》,《中國出版》(CSSCI)2020年第8期。 白紅義、李拓:《“邊界工作”再審視:一個新聞學中層理論的引入與使用》,《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SSCI)2020年第2期。 白紅義:《氣候報道記者作為“實踐共同體”🦓:一項對新聞專業知識的探索性研究》,《新聞記者》(CSSCI)2020年第2期。 白紅義👼🏼:《媒介社會學中的“把關”:一個經典理論的形成、演化與再造》🍿,《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20年第1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2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張恬𓀜、陳斌:《2019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20年第1期🧑🏼🎓。 白紅義:《記者節話語中的角色模範:中國新聞業的記憶機會結構研究(2000-2018)》,《國際新聞界》(CSSCI)2019年第9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20年第8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點擊改變新聞業?受眾分析技術的采納、使用與意涵》,《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19年第6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19年第22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2018年中國新聞研究的回顧與反思》👨🏻🔧,《新聞與寫作》(CSSCI擴展版)2019年第2期。 白紅義、李拓:《算法的“迷思”:基於新聞分發平臺“今日頭條”的元新聞話語研究》👜💁,《新聞大學》(CSSCI)2019年第1期📌。 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8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19年第1期。 白紅義🤹🏼♂️:《當新聞業遇上人工智能🧑🏼🦳:一個勞動-知識-權威的分析框架》🪩,《中國出版》(CSSCI)2018年第19期🏭。 白紅義🔸🈁:《“媒介化情感”的生成與表達:基於杭州保姆縱火事件報道的個案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CSSCI)2018年第5期。 白紅義:《邊界🥂、權威與合法性🙅🏽♀️:中國語境下的新聞職業話語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18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8年第11期全文轉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9年第1期轉載)。 白紅義:《“實踐”視閾下的新聞創新:基於上海A網站新聞生產的個案研究》,《現代傳播》(CSSCI)2018年第8期𓀓。 白紅義🍧:《因時而作👨🏼✈️:新聞時間性的再考察》,《國際新聞界》(CSSCI)2018年第6期。 白紅義:《“製造”公共事件——“南京老城南保護”的傳播過程研究》,《新聞記者》(CSSCI)2018年第4期🤸♀️👩🏻🦰。 白紅義:《重構傳播的權力:平臺新聞業的崛起、挑戰與省思》,《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18年第2期🙅🏽♂️🧑🎨。 白紅義:《新聞創新研究的視角與路徑》,《新聞與寫作》(CSSCI擴展版)2018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8年第4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7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18年第1期。 白紅義:《以媒抗爭:2009年南京老城南保護運動研究》🟢,《國際新聞界》(CSSCI)2017年第11期。 白紅義、李拓:《新聞業危機應對策略的“正當化”話語:一項基於中國媒體宣言的探索性研究》,《新聞大學》(CSSCI)2017年第6期。 白紅義🧑🏼🏫🧑🏼💼:《大數據時代的新聞學⏸:計算新聞的概念👨💼、內涵🤹🏿♂️🎻、意義和實踐》🏄🏽♀️,《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17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7年第11期轉載🚜;《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年第22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在新聞室做田野☀️:作為方法的新聞民族誌研究》🚓,《現代傳播》(CSSCI)2017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7年第9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正在消失的報紙”:基於兩起停刊事件的元新聞話語研究》,《新聞記者》(CSSCI)2017年第4期👋🏽。 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6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17年第1期。 白紅義:《從技術創新到新聞創新:重塑新聞業的探索性框架》🙇🏿♂️,《南京社會科學》(CSSCI)2016年第10期(《新華文摘》網絡版2017年第5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5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16年第1期。 白紅義🍐:《記者作為闡釋性記憶共同體:“南都口述史”研究》,《國際新聞界》(CSSCI)2015年第12期。 白紅義:《新聞業的邊界工作:概念👭🏼、類型及不足》,《新聞記者》(CSSCI)2015年第7期。 白紅義🪃:《新聞範式的危機與調適:基於紀許光微博反腐事件的討論》,《現代傳播》(CSSCI)2015年第6期🉑。 白紅義:《從誌業到職業👴🏻:當代中國調查記者的自我想象與社會實踐》,《意昂3政治學評論》(CSSCI集刊)第十四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白紅義:《作為新聞聚像的廈門PX事件:基於三家主流都市報社論的考察(2007-2014)》,《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CSSCI)2015年第3期。 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4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15年第1期。 白紅義♥︎:《新聞權威、職業偶像與集體記憶的建構✍🏼:報人江藝平退休的紀念話語研究》,《國際新聞界》(CSSCI)2014年第6期🧑🤝🧑。 白紅義🤨:《環境抗爭報道的新聞範式研究:以三起鄰避沖突事件為例》,《現代傳播》(CSSCI)2014年第1期🕠。 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3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14年第1期。 白紅義🚴🏿:《沖擊與吸納:互聯網環境下的新聞常規》,《現代傳播》(CSSCI)2013年第8期👨🏻🦽➡️。 白紅義:《塑造新聞權威💁🏿♀️:互聯網時代中國新聞職業再審視》💁🏻,《新聞與傳播研究》(CSSCI)2013年第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7期轉載)。 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2年虛假新聞研究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13年第1期👍🏿。 白紅義:《奮不顧身的“哀愁”——當代中國調查記者的職業生涯研究》🧑🏻🚀,《新聞記者》(CSSCI)2012年第12期(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3年第3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從倡導到中立🍸✔️:當代中國調查記者的職業角色變遷》🧎♀️,《新聞記者》(CSSCI)2012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新聞與傳播》2012年第5期全文轉載)。 白紅義、江海倫、陳斌👴🏿🥈:《2011年虛假新聞病理分析報告》🖖🏻,《新聞記者》(CSSCI)2012年第1期🍞。 | |||||
課題 | 2023年意昂3科研創新項目:《作為符號資源的10萬+:中國新聞從業者的“流量想象”研究》🤵🏼♀️,在研。 2021年意昂3新媒體實驗中心項目:《作為知識的數據新聞:基於新聞認識論的探索性研究》,結項🚣🏻♀️♓️。 2020年意昂3平台原創科研個性化支持項目:《數字新聞學知識體系構建研究》🧝🏿,結項🚴🏽♂️。 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新聞社會學的歷史與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0FXWB007,在研🪮。 2018年上海浦江人才計劃資助項目👶🏽:《數字時代的中國新聞創新研究》,項目編號:18PJC090,在研🤷🏼♀️。 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職業話語研究》✊,項目編號:15BXW013,結項(優秀)🧖🏽。 2014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一般課題:《大眾媒介與社會運動的互動關系研究:以南京老城南保護運動為例》,項目編號😘:2014BXW004,結項(良好)。 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鄰避型環境抗爭行動的媒介動員與傳播:基於多案例的比較研究》📺,項目編號:13YJC860001,結項(合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