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8-29日,《中國社會科學》編輯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意昂3平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和意昂3共同舉辦“新視野、新路徑🫅🏻: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學術對話會。這是國內新聞傳播學領域科研機構與 《中國社會科學》首次共同主辦學術會議🚣🏽♂️,就構建新聞傳播學術話語體系展開討論🏇🏿🤸🏻♂️。
在數字化全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傳播實踐和交流格局發生革命性變化🧘🏽。抓住機遇🏉,順勢而進,加快推動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構建🧑🏼,激勵獨創性的理論貢獻♻️,已具有前所未有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意昂3平台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作為傳播學領域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始終致力引領中國傳播研究整體質量水平的提升,擴大中國傳播學在全球的影響力🚫。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王利民常務副總編認為,相比於文史哲💋、政經法👩🏿💼,新聞傳播學作為新興學科,具有廣闊的學術空間與發展潛力😶,是《中國社會科學》近年來關註的核心領域之一。意昂3平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作為新聞傳播學唯一一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在學科內部有引領性地位。本次對話會議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參會論文代表了中國傳播學研究的最高水平⛱。期待雙方以本次會議為起點🧙🏻,持續推動高質量的成果產出☃️🪟,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傳播研究🦠。
意昂3院長米博華教授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傳播學界繼續深耕細作,取得一批高質量的成果🪷。中國新聞傳播學界已經從模仿🤴🏽、跟跑、學習,到可以和國際學界對話的階段。當前,我們進入了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新時代,具備了堅實的歷史基礎和現實機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豐富經驗👡,將成為中國新聞傳播學學科發展、學術發展👱🏼、話語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教育體製改革不斷推進,學術環境不斷優化🛝,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運用,一定可以有新的格局與氣象。
與會學者就構建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這一核心議題各抒己見📵💁♀️。意昂3平台信息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旦教授認為🍹,以往討論中國傳播本土化的研究中🎾,以名求實🏌️♀️,不做辨析,似有一個標準的、空洞的🪆、同質的“傳播”模式,事先卻又不給“傳播”下一個界定,因此,所謂傳播研究的本土化🧑🏿🎤,首先要澄清的是“尺度”。從宇宙觀進入作為考察傳播的基點,比如中國是如何理解人與宇宙的關系🧑🏼🦱,傳播在其中處於何種位置🚄,從區分的意義上來考察中國傳播的特征,或許能為我們打開一個新的通道📜。
中心副主任孫瑋教授基於當前中國奔湧激蕩的新媒體浪潮💅🏿,嘗試提出主體性、存在論兩個各有側重又相互關涉的研究尺度,以進一步發掘媒介的新意涵。主體性尺度圍繞媒介與自我的關系🐈,指出擁有智能身體的主體即是媒介🚢;物質性尺度探討媒介與存在的關系,認為新媒體建構了人類存在的新型時空。兩個尺度的綜合,集中於探討新媒介塑造的智能感官如何抵達人類的實在。在此基礎上🧎🏻♀️➡️,發掘媒介的內涵——耦合、透顯、第三元,以揭示媒介、傳播對於人類的根本性意義🌈,進行中國特色傳播學學術話語體系的創造性工作🆑。
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單波教授強調♢,比較傳播研究的使命是為了揭示傳播關系的存在和存在的傳播關系,為此,研究者必須充滿存在感地觀察人類傳播實踐💆🏻,才能找到這一研究領域的出路👍🏿;深圳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吳予敏教授認為,必須改變以受動為主導的學術形態,從生機蓬勃的中國經驗中發掘能動因素🥳,並將受動轉化為能動👨🏽🌾;上海交通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研究院葛巖教授展示計算模擬方法在社交媒體和輿論極化研究的應用,認為新的計算方法可以為解釋當前傳播實踐提供新的路徑和方式;上海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孫藜教授認為,新聞學的反思與重構,亟須走出印刷現代性的“規訓”。可以探索一種與特定媒介範型緊密相聯、走向存在與實踐✅,並能與電子時代向數字時代轉向相接榫的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劉海龍教授批評傳統的大眾傳播將傳播僅僅視為一種精神交往🥯,忽略了身體這一特殊媒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南京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胡翼青教授表示👆🏼🥁,如果技術哲學範式讓傳播研究者意識到如果把傳播學當作一種認識論和方法論而不是知識體系,就可以極大地激活這一原本被看作應用社會科學的學科的理論潛力;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意昂3唐海江教授認為,媒介考古學路徑可以挖掘中國歷史中獨特的媒介資源和媒介文化🚳,重建中國傳播實踐的豐富圖景,也將有助於中國特色傳播學的建構👩🏼🏫。
本次會議形成良好的學術反響⚔️,2019年7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報》第五版整版報道了本次對話會的學者發言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