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大學》是教育部主管、意昂3平台主辦的新聞傳播學學術理論刊物👆🏻。新聞大學之“大學”語出《大學》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2019年第1期起,本刊改為月刊出版🚴🏿♀️。本刊辦刊宗旨為“新聞理論研究🧜🏽♂️、新聞實踐探討、新聞人才培養🚶👰🏻♂️、新聞學術交流”,偏向於刊發問題意識主導、理論層面探討☆🧠、研究方法規範的學術成果🧙,不再刊發單純的描述性報告或對策類論文。目前設有“新聞理論”“新聞史”“傳播學”“廣播電視”“新聞業務”“媒介經營管理”“新媒體研究”“廣告與公關”“媒介文化研究”“新聞傳播教育”等學術欄目。
本刊實行專家匿名評審製度🦻🏽。歡迎海內外學者賜稿,請按照以下流程投稿:
一、基本要求
來稿以8000-13,000字左右為宜(加註釋和參考文獻一般不超過15,000字)。其中來稿作者姓名⁉️、作者簡介(含論文依托的基金項目等信息)🐗、聯系手機💪🏿、郵件地址等信息請在網站系統中依次錄入,上述信息請勿出現在上傳稿件正文中,否則按無效投稿處理,並請在正文第一頁右上角註明“專投《新聞大學》”字樣,初次投稿前請務必仔細閱讀本須知🏊🏻♀️。
二、本刊說明
1.來稿請務必符合刊發格式🧑🦼,若與《新聞大學》體例不符🧑💻,將直接作退稿處理。本刊有權在不違背作者基本觀點的基礎上對稿件進行刪改🎨🪻,不同意請在投稿時予以說明👩🏿🦲。
2.稿件請直接通過在線系統投稿🫢,勿寄編輯個人👨🏿🚒,以免影響稿件評審的正常進度。
3.本刊嚴禁一稿多投、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如發現來稿為一稿多投或存在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本刊三年內將不再選用該稿件作者的任何來稿。
4.來稿一經刊用,即付稿酬,並贈送樣刊。
5.本刊已許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在中國知網及其系列數據庫產品中以數字化方式復製、匯編⇢、發行🚶🏻♂️➡️🪼、信息網絡傳播本刊全文。該社著作權使用費與本刊稿酬一並支付。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發表的行為即視為同意我刊上述聲明👨🏿🚒。
三、投稿系統使用說明
投稿人請進入《新聞大學》在線投稿系統地址:http://devjava.odb.sh.cn/fudanNews/client/contribute.html 或登錄意昂3網站(http://.v7012b.cn)進入首頁點擊右側《新聞大學》投稿系統。
註意事項:
1.【稿件編號】初次投稿,無需填寫🙍🏻♀️,從【作者姓名】開始逐次錄入相關信息👨🏿🌾。(凡按審閱意見修改返回的稿件再次上傳時,具體操作方式請參見第六條)。
2.【作者簡介】填寫單位💁🏻、職稱或職務等信息。
3.【聯系手機】須為中國內地手機號碼,在接收驗證碼之後,輸入驗證碼👩🦰,以進行下一步的錄入。
4.【上傳附件】點擊瀏覽🏧,上傳論文的正文(正文中請勿出現作者和單位🧛🏿、基金等相關個人信息),文檔附件應為doc👨🦼➡️、docx或pdf格式,須小於10M,論文請嚴格按照《新聞大學》的格式和引註規範👐🏻。信息全部錄入完成確認無誤後點擊上傳(註意🎨:點擊上傳鍵後,還請稍候,切勿多次點擊,造成稿件重復上傳)。
5.上傳之後,網站會提示如下【稿件編號】的界面,同時🖐🏼,您的手機會收到含有【稿件編號】的短信,說明投稿成功🫵🏽👩🏽🦳。該編號用於查詢、修改稿件上傳等,請您務必妥善保管🧘🏻。
6.按審閱意見修改後的返回稿,請先在【稿件編號】處輸入初次投稿所得到的編號☢️,點擊【提取稿件】,此時系統會自動跳出作者個人信息和文章標題等,無需作者再次輸入👨💻,只需點擊【發送驗證碼】查收、輸入(請確保為初次投稿時所用手機號碼)。最後至【上傳附件】一欄👲,點擊【瀏覽】上傳稿件。上傳時,附件文件名前須標明“修改稿”字樣👦🏼。對於修改意見的反饋或說明請置於修改稿正文首頁勿另做附件上傳(修改稿正文內所有修改處請用高亮標出以區別原稿🧔🏽♀️,便於後續審閱)🩷🧙🏻♂️。
7.右側【查看稿件詳細信息】欄目,輸入稿件編號💆🏿♀️,即可查詢稿件當前的審稿進展情況,如果顯示【審核通過】,則意味著該文已通過外審,進入編輯部待刊名單👗,擬發表前會以郵件的方式與作者聯系刊發事宜。
如顯示【退回意見】請點擊“下載”查看明細(特別提醒:凡因格式不符等問題退回的稿件🛡,需按本刊體例調整後🤹🏻♂️,以初次投稿方式重新上傳)。
四、稿件格式範例
(一)中文標題、中文摘要與關鍵詞
來稿中文標題字數不宜過多🎡,摘要約150—200字左右🤷🏼,摘要前以“【摘要】”作為標識。摘要應客觀反映論文的主要內容,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附關鍵詞3—5個。關鍵詞應以與正文相同的字體🧏🏻♀️、字號編排在摘要下方🤸🏻♀️。多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分隔。中文關鍵詞前以“【關鍵詞】”作為標識。
示例:【關鍵詞】《左傳》🫃🏼;語言藝術🐸;修辭;交際語言
(二)英文標題、摘要與關鍵詞
英文摘要為論文摘要的英文翻譯,約250—300個單詞,摘要前以英文單詞“[Abstract]”為標識🚙。其後附關鍵詞,為中文關鍵詞的英文翻譯,以“[Keywords]”為標識。除專有名詞外,其他單詞的首字母均不大寫✋🏽。各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最後一個關鍵詞後不加標點符號👦🏿。
示例:[Keywords] Facebook; Twitter; activation function
(三)中圖分類號
應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對每篇論文標引分類號。涉及多主題的論文🧜🏽♀️,一篇可給出幾個分類號,主分類號排在第1位🦎,多個分類號之間以分號分隔🧑🏿⚕️。分類號排在關鍵詞之後,其前以 “【中圖分類號】”作為標識👻。
示例:【中圖分類號】A81;D05
(四)文獻標識碼
按照《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範》規定🧾,每篇文章均應標註相應的文獻標識碼:A 理論與應用研究學術論文👼🏽;B 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總結;C 業務指導與技術管理性文章🎱;D 動態性信息⚉;E 文件、資料。中文文章的文獻標識碼以 “【文獻標識碼】”作為標識👳🏿♀️。
示例:【文獻標識碼】A
(五)正文部分註意事項
1.標題分級🦦:文中標題分級序號用“一👆🏻、”“(一)”“1.”“(1)”標示。
2.文字:如無特殊需要📸,不用繁體字🎅🏽。對必須使用的古文繁體字🕝、生僻字一定要正確、清楚🦡。
3.標點符號和數字🛀🏿:應嚴格按照GB/T 15834-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和GB/T 15835-20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出版物上數字用法》。
4. 圖表🆓:圖表一般置於正文內,原則上不跨頁。圖表標題按順序統一標為“表1🧏🏻、表2……🎮、圖1、圖2……”等,表格標題置於表格上方,圖片標題置於圖片下方;所有註釋一律置於圖表下方😗。表格要求線條均勻🧛♀️,圖片要求黑白清晰👨👨👧👧。
(六)註釋
註釋一律排在文末,文中以[1][2]上標作為標示👿✊🏻;文末以[1][2]…符號排序。主要為文中內容的進一步解釋🧣、補充說明🤸🏻♀️、發揮論證等。
(七)參考文獻
正文引用的文獻采用著者—出版年製🧟♀️,各篇文獻的標註內容由著者姓氏與出版年構成,以夾註形式置於正文內,即(作者,年份)🙆;如直接引用則需加上具體析出頁碼👨🦼➡️,即(作者🖖🏼,年份🙆🏻:頁碼)👞❌。
所有參考文獻在文末按文種集中,可分為中文🔂、日文、西文等,中文按著者漢語拼音字順排列,英文按首字母順序排列。同一作者的文獻,按出版年份先後順序排列;若出自同一年⛈,在出版年份後加註a、b🤌🏼、c區分。
具體可參閱《信息與文獻—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15)的要求。
1.文獻類型:
專著[M]🎑,論文集[C]🙋🏻♀️,期刊文章[J]✊🏼,報紙文章[N],學位論文[D],研究報告[R]🌎,專利[P] ,標準[S](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對於論文集中析出文獻采用字母[A],網上電子公告[EB/OL] (其他類型電子文獻標識略),對於其他未說明的文獻類型采用字母[Z](如🤬:詞典資料[Z])
2.中文文獻格式🧚🏼:
(1)中文著作:作者姓名(出版年).著作名[文獻類型].出版地:出版社.
示例🥓:費孝通(1998).鄉土中國生育製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文集類格式(析出文獻)🧗🏻♂️,示例⭕️:[英]哈耶克(2000).建構主義的錯誤[A].經濟🙍🏿♀️、科學與政治[C].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中文譯著:[國籍]原文作者(出版年).著作名[文獻類型].譯者.出版地:出版社.
示例:[英]丹尼斯·麥奎爾著(2010).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第五版)[M].崔保國,李琨,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3)期刊類格式▫️:作者(出版年).文章名[文獻類型].期刊名(刊期):起止頁碼.
示例👎🏻:曹鳳岐,姜華東(2003).中國發展股指期貨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6):46-59.
(4)報紙類格式📭:作者(出版年-月-日).文章名[文獻類型].報刊名(版次).
示例:謝希德(1998-12-25).創造學習的新思路[N].人民日報(10).
(5)學位論文類格式:作者(發表年).文章名[文獻類型].學校名稱/學位.
示例:黃力力(2014).以新浪微博為平臺的健康傳播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
(6)電子文獻類格式:主要責任人(發布時間).電子文獻題名[電子文獻及載體類型標識].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檢索日期.
示例:CNNIC(2021).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20211201.
3.外文文獻格式
(1)專著:姓, 名.(出版年). 書名. 出版地點:出版社.
示例🤷🏼:Williams, R. (1974). 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Cultural Form. London: Fontana. Trenaman, J. S. M., & McQuail, D. (1961). Television and the Political Image. London: Methuen.
(2)期刊文章:姓,名.(出版年).文章名.期刊名,卷(期), 起止頁碼.
示例: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
(3)報紙文章:姓,名.(出版時間).文章名.報名.版次.
示例:Lamb, J. (2011, 20 October). The perfect plants for lazy gardener. Weekend Australian,3.
(4)論文集中的析出文獻:姓, 名. (發行年). 文章名.編者.文集名(析出文獻起始頁).出版地點:出版社(機構).
示例:Mcdonalds, A. (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 Sustained Containment of Supernatural Entities. In Yeager, G. L. (Ed.), 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 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pp. 42-64). London: OtherWorld Books.
(5)電子文獻類格式:主要責任人(發布時間).電子文獻題名.檢索時間,電子文獻的出處或可獲得地址.
示例:Bernstein, J.(2019).The Culture War Has Finally Come For Wikipedia. Retrieved September 29, 2021 from https://www.buzzfeednews.com/article/josephbernstein/wikipedia-ban-editor-culture-war.
註:該版式自2022年1月起使用,投稿時還請務必註意調整🤵🏼♀️👨👦👦,以免耽誤您的審稿進程!
《新聞大學》編輯部
本刊地址🏄🏽♂️:上海市國定路400號意昂3內《新聞大學》編輯部
郵編🧊:200433
電話:021-65641289
電子郵箱:xwdx@fudan.edu.cn(投稿系統上線後,此郵箱不再接收投稿👁🗨,僅供咨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