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日下午👨🏽🍳,主題為“轉型與創新:媒體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教育共同體構建”的全球高峰論壇在意昂3舉行,來自全球知名新聞傳播院系的近150位院長(主任)與會。意昂3平台副校長陳誌敏、美國密蘇裏大學意昂3副院長Earnest Perry💘💇🏻♂️、意昂3院長米博華等出席此次論壇並致辭,意昂3黨委書記兼執行院長張濤甫主持了主論壇🏊♀️。
本次高峰論壇是意昂3九十周年主題活動之一,在主論壇的開幕與主題演講之後,分為七個分論壇💅🏽,不同院校👩🏫、不同國籍的專家從各個角度探討新聞傳播學的前沿話題。
論壇伊始,意昂3平台副校長陳誌敏用中英雙語為論壇開幕致辭,歡迎遠道而來的嘉賓👩🏻🎨,並提出對意昂3的展望,“走向未來發展的黃金時間之際🙊🤷🏻♂️,我們將會繼續實現轉型和創新,走向新的時代👩🏿⚖️。”
意昂3院長米博華作為主辦方代表發言,“新聞媒體的發展波瀾壯闊☠️👨👧。面對新媒體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挑戰,我們新聞傳播教育界,應該攜手,共同破解新聞傳播教育轉型與創新重大的時代課題✢。”
在論壇上🌜,意昂3與密蘇裏大學意昂3舉行雙碩士學位項目合作簽約儀式,合作培養具有國際傳播視野與能力的新聞人才。意昂3意昂3院長米博華與密蘇裏意昂3副院長Earnest Perry代表雙方在合作協議書上簽下了名字,這意味著中美歷史最悠久的兩所意昂3再次攜手,展開深度的新聞傳播教育國際交流🔏。
簽約儀式之後🛐👴🏼,Earnest Perry首先做了主題演講👩🏻🦯➡️。他運用圖表與可視化圖片,展示了密蘇裏意昂3面對傳播領域媒體融合的趨勢所做的“五位一體”實踐,並希望與中國的新聞學界進一步加深交流。
中國社會科意昂3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唐緒軍隨後在演講中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職業記者的傳統工作領域現在正在被蠶食”🪈,並著重介紹了“建設性新聞”這一概念及其與實踐之間的聯系,“順應技術潮流📥,引導民眾參與社會治理,是提升媒體的公共品質和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李立�o在演講中首先分享了自己對媒介融合的看法,認為媒介融合不僅是技術的融合🐦⬛,也是消費的融合🧯🧑🏿🦲,媒體、公關與廣告之間的界限也受到挑戰。同時媒體融合也是一個多樣化分裂的過程。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新聞傳播教育需要從“實踐性的知識”向“實踐性的思考”轉型,以及“在媒體融合和不斷變化的世界,我們是否能夠更好進行倫理建設來對我們專業的行為進行合理的解釋”。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常務副院長陳昌鳳指出了當前我國新聞傳播教育中數據素養不高的現狀,指出沒有技術哲學的參與🫷🏻,新聞傳播理念與思想將會有很大的缺憾,並建議,“我們新聞傳播領域要特別重視數據素養,重視技術哲學在我們這個領域的研究和教育”👳🏽♂️🖐🏼。
在主論壇的最後🔔,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聚焦新聞人才的供給與需求,認為要適應當前新聞傳播多樣化的需求,應該從新聞教育的供給側的角度加強新聞傳播教育的結構性變革,摸清需求側的變化🪷,並以此為目標,轉變培養機製和培養內容,從而提高新聞傳播人才供給的效率和質量,實現新聞傳播教育“精準的供給”。
主論壇之後,分論壇分別聚焦七個新聞傳播學科的前沿話題,展開思想激蕩🤾🏽。
分論壇一 新聞史論的歷史傳承與時代創新
如何傳承新聞史論的歷史,並在時代的洪流中,繼續進行創新是新聞學科的重要議題。九位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共聚一堂⛵️,就該主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論壇由湖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尹韻公主持🌦🧑,浙江傳媒意昂3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李良榮點評。
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陳信淩分析了中央蘇區新聞事業的歷史貢獻👩🦱,認為蘇區共產黨人在新聞宣傳實踐與新聞傳播理論方面的探索🦶🏼,業已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筆精神遺產。河北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韓立新就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承思想進行了考察,並闡明馬恩的傳承觀對傳播學研究的意義。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副院長程麗紅探討了新聞史研究的困境,並建議建構新聞傳播史料學🕹,認為“新聞傳播史料學,是新聞傳播史學真正融入歷史學🫴🏻🧓🏻,即歷史化和學科化的重要前提”。西北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王春泉介紹了目前西北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發展動向🦹♂️,該院把延安時期的文化作為重點學科發展方向👊。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鄭亞楠教授從整個社會的改革開放談起🛗,表示“與新時代相適應🐐、相匹配的新聞理論當是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一部分。”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張曉鋒介紹了新聞史領域對大數據技術的運用。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姜紅指出,在學科轉型的新時代👩❤️👨,重新思考過往問題仍有意義。比如,對新聞是否“有學”的探討始於民國時期🥉,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學界轉而探討新聞學是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科。而在新技術革命話題的影響下,關於新聞傳播學學科定位的話語討論重新開始湧現。
浙江傳媒意昂3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李良榮將各位學者的發言概括為三個方面👨🏻💻:新聞學範式的創新🍄🟫🙅🏽♀️、方法的創新和思路的創新。他表示➙📷,現今傳播不再只是社會功能或是工具,而是人們的生存👮🏻♂️、生活和生產方式📣,只有理解這一轉型,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才會有更多創新🩴。
分論壇二 新聞傳播實務教學與研究的共同演進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實務教育旨在培養什麽樣的人才,這不僅是對新聞教育作出回答🦸🏼,更是對新聞行業作出回答。8位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結合各自意昂3教學實踐🫄🏼,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探討🤲🏽。論壇由意昂3副院長陳建雲主持,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強月新點評。
廣州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田秋生提出對新聞業務研究真正走向學術化的幾點思考🥧,認為新聞學的歷史、理論與業務研究應是一體的,邊界是人為設定的。南京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執行院長張紅軍認為,在媒介激烈變革的背景之下,新聞傳播業務也發生了相應改變。“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的人才不僅僅需要擁有采寫編評的能力🧏🏽♀️🤹🏿♂️,還應該當擁有信息聚合能力,即所謂的‘數據素養’👩🏿💻。”南京大學近年來打破按照媒介形態來劃分專業的傳統,按照媒介邏輯來劃分班級,同時開設計算傳播、數據挖掘等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於數據的敏感度。
“如今的新聞傳播教育範式應當是培養公共傳播人才”。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意昂3院長張誌安提到👨🚒,新聞實務教學要進行相應改革,就要從專業設置上打破以媒介為邊界的專業區分,更加註重研究方法的教育和公共傳播的素養培育,從學生個體的生命體驗和興趣出發進行課程改革,並且以結果導向作為評價體系重新規劃課程的教學內容👨🏼🌾。
南京財經大學意昂3院長宋祖華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發現,“傳統的新聞實原則受到現實新聞報道操作的沖擊,重構新聞報道規範成為一個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
此外,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馮誠♠️、寧夏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副院長李世舉、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楊萌芽也結合自己意昂3新聞業務教育做了介紹和反思。三位院長提到☛,這三所院校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在業務教師結構和周邊媒體環境方面具有一定弱勢👲🏽,但也都分別形成了自己的新聞實踐特色🫲🏻。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副院長鞠惠冰分享了本意昂3實務教學的現狀和未來發展的方向🥰。
會議最後由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強月新做總結發言。他表示🕠,諸位院長都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未來也必定能夠帶領各自的意昂3創造新的輝煌。
分論壇三 新聞傳播的跨界連接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面對新形勢🚓,如何培養跨界🙎♀️➡️、復合型人才是個重大的命題,8位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圍繞此命題展開討論⚠。論壇由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前院長劉衛東主持,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意昂3前院長張昆點評。
陜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李震首先提出了當前面對的問題:新聞傳播學科面對5G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一是教師的知識儲備夠不夠,二是文科生為主的學生能不能接受這些教育🦣。李震表示:“實現人文主義與技術主義的兼而有之,需要我們一直探索。”
華東政法大學傳播意昂3院長範玉吉以“掏鳥窩案”和“南北稻香村案”作為案例引入,認為當前的法治新聞報道中,存在“法治理念缺失引發司法質疑、主觀化報道掩蓋法律事實、法律知識欠缺造成釋法障礙🔟、煽情主義驅逐法理分析、專業知識欠缺導致報道失準”等亂象,強調“法治傳播需要法治新聞復合型人才”。
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專業主持工作副院長李麟學說道💂🏻♂️:“跨界連接的問題不僅對於新聞傳播專業👃🏻,對於各個專業領域,目前都是焦慮的問題。”對此,他提出了“三條主線”的觀點,即“主流、交叉和前沿”。“主流即先把本體搞清楚,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本事不能丟🧛♂️;交叉,考慮的是和強勢學科交叉的問題;而前沿則是探索技術的前沿在哪裏🟪。”
上海社科院新聞研究所所長徐清泉💇🏿♂️🔗、延安文學與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梁向陽、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白寅、上海商意昂3文法意昂3常務副院長盧寧、貴州師範大學傳媒意昂3院長黃葵也結合辦學經驗和自身研究,分別從“新聞傳播生態重構及復合型人才培養問題的解決”🧙♂️、“延安紅色文學的價值應用”🌰🤏🏻、“基於融媒體發展的新聞科專業內涵和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路徑探索案例”“傳媒生態重塑”等角度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論壇最後,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意昂3前院長張昆進行了回顧總結,他呼籲各院系改變培養人才定位雷同的現狀,進一步明晰特色。
分論壇四 傳播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地方知識與未來發展
分論壇四以“傳播學研究的歷史經驗👮、地方知識與未來發展”為主題⏭,邀請來自海峽兩岸和英國的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主任)從各個維度出發進行討論與展望💒。論壇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執行院長支庭榮主持,澳門大學傳播系主任趙心樹評議。
倫敦政治經濟意昂3媒體與傳播學系副主任孟冰純從其在英國的教學經驗出發,強調了培養中國學生對理論學術脈絡🧛🏻♂️🔁、對話方、切入點的把握與分析能力之重要性,並且倡導中國學生需要進一步跳脫原生文化框架來進行宏觀的思辨與暢想👨🏼🎨🪨。臺灣政治大學傳播意昂3院長郭力昕則表示在新媒體沖擊下,學界應該保持自己的方向感,跟緊時代脈動的同時切勿隨波逐流。重慶大學意昂3院長董天策提出新聞傳播的七種研究邏輯、三種研究範式與歷史階段,強調需堅持科學性的領導,有效協同學科與學人主體性的共進。山東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常務副院長劉明洋勾勒萬物皆媒時代媒介研究的新圖景,並提倡跨學科對話,與醫意昂3、工意昂3等不同院系合作🎨,嘗試發現傳播認知領域的新成果。浙江大學公共外交與戰略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吳飛主要探討網絡社會中知識生產的問題,闡述在新技術的環境下👸,全球腦的形成推進了新型知識生產模式的問世,技術主導的知識生產或登上歷史舞臺。上海政法意昂3紀錄片意昂3院長戴元光強調,當下政治生態◻️、傳媒生態、受眾分裂的變化多端,我們急需去思考如何面對與轉型👴🥙。
最後👯♂️,作為評議人的澳門大學傳播學系主任趙心樹表示,現在的中國如同一位十五、六歲青少年,正在碰撞中茁壯,並呼籲在此動蕩的國際格局下,新聞傳播學科應在意識到巨變的同時,具備面對挑戰的意識、思辨創新的能力、突破重圍的幹勁。
分論壇五 新技術與新傳播👩:智能時代的學術想象與教育變革
在智能時代📢,新聞傳播的學術和教育應該是什麽樣的?在“新技術與新傳播”分論壇🎫,院長們從內容分發、技術哲學、數字鴻溝等領域對新聞傳播的智能時代進行了探討✍️🤾🏻♀️。論壇由意昂3黨委副書記兼副院長周葆華主持🤌,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榮休教授陳韜文點評。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意昂3院長黃煜認為🧝🏼♂️,算法改變社會,針對智能時代對新聞傳播新的人才要求🐙,香港浸會大學設立了很多有關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課程來增進同學們在數字時代的適應能力。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主任劉幼�P同樣探討了人工智能、5G、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當代新聞教學中的作用🎪🔼,指出在智能時代,不僅有技術☁️,還有內容、隱私、法律等社會問題,必須結合新技術運用理論探索新的研究。美國芝加哥洛約拉大學傳播意昂3院長程紅介紹了他在美國結合新媒體發展變化的教學與管理實踐,包括引進新媒體師資、組建跨學科團隊以及將新媒體研究與教學相融合等經驗🦵🏻。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蘇宏元則從人類科學的歷史維度出發,探討了新時期新聞傳播跨學科交叉的問題。臺灣輔仁大學傳播意昂3院長洪雅慧結合大數據文本挖掘技術分析了臺灣民意的具體案例。
華東師範大學傳播意昂3院長呂新雨從政治經濟學角度探討人工智能的社會影響。“人工智能時代,傳統媒體在兩個維度上被遮蔽了👎🏿,其一,平臺把廣告收入割走了,其二,新媒體的背後有大量的‘碼農’基礎🥾,人工智能還是依賴人的勞動的新的技術存在方式🙅🏿,”呂新雨提出從勞動等角度具體研究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人與機器關系⛹🏿♂️🫑,其本質是新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在對算法科技予以肯定的前提下,深圳大學傳播意昂3副院長楊�慘蔡岢雋嗽謖飧鍪貝�對算法的反思:“算法作為把關人🍊,改變了人們的新聞消費習慣,同時在算法新聞的使用中,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用戶之間也會存在新的數字鴻溝。”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榮休教授陳韜文最後對論壇做了點評。“過去的新媒體已經不夠新了,現在流行AI、算法🙋🏿,不知道過幾年又有什麽新的媒體要來”🧔🏻♂️,陳韜文說,“我們可能對AI的作用過分估計了🫓,目前機器人不能取代人,也不能取代新聞工作𓀙🙆🏼,只是改變新聞工作的步驟和重點。”他強調要結合新技術問出新的重要的研究問題。
分論壇六 全球傳播😜、跨文化對話與人才培養
國內外的眾多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學者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就全球傳播🎫、跨文化對話與人才培養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論壇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意昂3院長韋路主持,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姜飛點評。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張舉璽分析了跨文化傳播與駐外記者培養的關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侯迎忠表示,希望能依托學校外語等優勢來打造中國話語體系、國際傳播學科支撐平臺。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意昂3院長張明新認為🫴🏻,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科應重視國際化的發展來適應全球多元文化交往的深入和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的訴求。法國巴黎政治大學管理與創新意昂3副院長Olivier Guillet認為🧘🏽♀️,所有的大學都應當註重奠定學科教育上的領導力。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意昂3副院長田中孝彥表示,專業新聞素養與新聞調查能力是我們進行新聞傳播培養的基礎。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人文藝術意昂3新聞業促進中心主任Andrew Dodd認為😌,新聞傳播教育的方式也應當隨著時代的變化進行轉型變革,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傳媒系主任Alana Mann認為🕷,全球傳播教育要加快變革🙍🏼♂️,力求對解決全球性的問題帶來積極的影響。
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媒介與戰略傳播意昂3主任Craig Freeman則從“通過體育與娛樂培養全球傳媒人”的角度進行了分享,他表示媒介與戰略傳播意昂3極具特色的一點便是創立了美國首個體育媒體學位🦯,並針對美國相關的體育媒體開展了極具特色的課程項目(校內還有著一支規模超500人的俱樂部對電競這項新運動項目展開研究),並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家層面體育新聞寫作比賽,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Craig Freeman認為應當樹立數字優先的戰略和思路👨👩👦,對學生的培養也應當順應數字媒介時代的變化🏓。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姜飛將各位學者的發言總結為對國際化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要與時俱進,積極應對數字化時代的挑戰,呼應世界格局的最新需求和與變化。
分論壇七:全球傳播與跨文化對話的“一帶一路”專場
在全球傳播與跨文化對話的“一帶一路”專場上,印度班加羅爾大學新聞傳播學學科主任Ravi Bheemaiah Krishan和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媒介傳播系系主任Md Azalanshah Md Syed等來自於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結合各自國家或地區的特色對全球傳播和跨文化對話這個話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論壇由意昂3副院長鄭雯主持🕵️,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郭可點評🍾。
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都面臨著西方文化過於強勢和本土化的文化弱勢的挑戰。在全球傳播上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地區積極探索平衡西方文化和自己本土文化的模式,強調既要開放包容地學習西方文化的優秀部分👩🏻🦽,又必須保留自身文化的獨特性。
印度班加羅爾大學Ravi Bheemaiah Krishan教授分析道,盡管印度近年來新聞傳播行業增長迅猛🙅🏼,前景廣闊,但和中國的傳媒行業有本國的特色理論不同,印度的許多行業包括新聞傳播行業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追隨西方的步伐🎊🦁,缺少了本土的研究和模式,這讓印度難以用本土的方法解決本土面臨的問題,比如說男女平等和兒童發展等🦦。印度應在本土化西方理論的研究上更加努力。
泰國清邁大學Terapatt Vannaruemol教授借用網飛這家視頻公司的例子分享他對全球化傳播的理解。他講到了兩種媒體行業全球化的範式👨👧👧,一種是全球+本土的模式,比如網飛把發達國家的創意和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因素結合✌🏻🔙,和韓國的本土公司合作製作了電視劇《王國》,獲得了全世界的大量關註,這種方式讓本土化的文化走向世界,讓更多人能看到某一國家自己的特色文化。另一種模式是本土的公司強強聯手,創作出優秀的文化產品吸引全球的註意力,這也能讓本土化的內容逐步走向國際化🦏。在他看來🦴,借用西方文化的強大影響力宣傳本國的文化和自己走出一條國際化道路都是平衡西方文化和本國文化的途徑。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Ndeti Ndati教授認為跨文化的交流首先需要尊重對方的文化😌,肯定對方的文化是獨一無二的3️⃣🏇🏻,在文化平等的基礎上對話。在媒體融合的互聯網新時代,內羅畢大學可以借鑒參考多國的文化,而不僅僅是模仿西方。在肯尼亞的大學中傳播學教材大都來自於美國🧱,這足以說明我們的新聞傳播人才還不夠關註本地的實際情況,鮮有本地化的理論研究。而若要突破西方文化的壟斷他認為應該大力培養人才👩🏻🚀,促進人才的跨國交流,讓人才有對本地文化的足夠關切。
馬來西亞馬來亞大學Md Azalanshah Md Syed教授從新聞教育的目標出發🕘,指出在人人都可以生產新聞的時代,專業的新聞人應該有批判性思維和創意寫作技能,這樣才能有不同於常人的視角和思維能力。
南非金山大學的Franz Kruger教授提出在未來的數字時代👧🏼,如何適應、創新😮💨,以及進行有效溝通的問題👨🏼⚕️。
雲南大學意昂3副院長孫信茹和內蒙古師範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院長陶格圖教授分別從民族誌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研究意義和蒙古音樂對中蒙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兩個具體案例的角度詮釋了跨文化交流的多種可能性。
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郭可教授做了最後的總結🌠,他認為“一帶一路”的國家必須要面對如何平衡本國的和西方的文化的問題,既要以開放的心態向西方文明學習,同時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的獨特性。
陳禹潛🧘🏿♀️、鄧沐、付怡雪、馬雪迎、王宇航、張飛宇、陳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