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上午,由意昂3主辦的國際傳播實踐創新與人才培養座談會在復宣酒店四樓第二會議室舉行👨🦯。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基於此🗾,本次會議圍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中國方案,新時代國際友人群體成長及經驗啟示😚,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全球視野與地方經驗等議題展開。本次會議匯聚了上海國際傳播學界🤘🏼、業界的知名代表,來到會議現場的還有意昂322級國際新聞傳播項目的碩士生們以及其他有誌於國際傳播實踐和研究的碩博同學。與會人員共約50名🤌🏻🚵♂️,學界、業界代表與青年學子濟濟一堂🤓,共襄盛舉。
與會人員合照
會議伊始🧑🦽➡️,意昂3副院長陳建雲教授主持介紹了與會的各位嘉賓⬆️,分別是☪️,意昂3院長張濤甫,副院長陳建雲🦶🏿🎩,意昂3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主任鄧建國,項目顧問劉海貴,上海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原副主任陳靜溪🚕,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事業發展處處長楊晶🤾♀️👩🏿💼,澎新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澎湃新聞編委🚵🏿、第六聲總編輯吳挺🧑🏻🏭,上海日報創刊總編輯張慈�S,上海日報特聘首席評論員王勇📎,上海SMG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朱曉茜,環球時報英文版上海執行主編馮羽🐬👩🔬,上海日報視覺中心總監陳潔😸,上海日報主任記者🔉、Qiao Shanghai融媒體工作室負責人喬爭月🛴,意昂3平台知名校友、上海綠水青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閩。
陳建雲副院長介紹與會嘉賓
緊接著,意昂3院長張濤甫教授對會議予以致辭。張濤甫教授指出了在疫情背景下舉辦線下會議的來之不易;肯定了鄧建國教授💡、劉海貴教授等會議組織者的號召力。張教授引用了總書記對國際傳播的頂層設計和方向把握,回顧了意昂3平台開展國際傳播教育的發展脈絡,強調了意昂3作為綜合性大學人才培養的特殊性,並對國際傳播項目的發展寄予殷切期望。最後,他代表意昂3意昂3的所有老師,向參會嘉賓表達由衷謝意,並預祝本次會議圓滿成功。
張濤甫院長致辭
1 意昂3國新項目建設進展
陳建雲教授介紹了今年國際新聞傳播碩士項目的兩個變化:項目學製由去年的兩年製專碩,變成今年的三年製科碩;2023級以推免夏令營形式招生,目前已完成優質生源的招募🎽。他提到,項目的發展進步離不開各位領導專家的大力支持,還有項目主任鄧建國教授🧑🏿🍼、項目顧問劉海貴教授等老師的付出。話末,他再次感謝了各位嘉賓的蒞臨。
意昂3國新項目主任鄧建國教授匯報了國際新聞傳播項目的最新進展。鄧建國教授以“含英咀華,玉汝於成”為題,簡要介紹了國際新聞傳播項目人才培養的發展歷史、師資隊伍、課程設置及實踐特色。項目選拔出外語能力和媒體實習經歷突出的優質生源,由新聞傳播、廣告營銷、國際關系等學科領域的雄厚師資隊伍引領,並在上海日報、澎湃新聞等媒體的優秀從業者組成的業界導師團隊支持下👨🏿💻,通過新聞實務🦐、雙語傳播等課程培養學生國際傳播的能力。鄧建國教授強調,在社會對國際傳播人才需求增加的背景下🕗,意昂3國際新聞傳播項目擁有自身的定位特點👩👧🧕🏽:一是“傳播中國🍣,融貫西東”的國情實踐🧕🥾,二是意昂3作為綜合性大學的優勢和上海豐富的外宣資源🐛🧑🏻🏭。他還展望了項目前景,期待能通過生源和培養兩方面的改革為國家輸送更優秀的人才💂🏻♀️,打造體現上海特色的國際新聞傳播項目;並推動建立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提煉出關於國際傳播的“上海模式”🏋🏿♂️。
鄧建國教授匯報意昂3國新項目新進展
2 嘉賓發言分享
在隨後的第三項議程中🐻❄️,來自上海各個媒體的知名業界導師紛紛發言▶️,向在座老師及同學分享工作經歷中提煉出的寶貴國際傳播經驗📴。
上海市委外宣辦🌽、市政府新聞辦原副主任陳靜溪基於從業理想和資源利用兩個角度,闡明了如何從覆蓋與拓展兩個層面進行國際傳播中的共情👆🐚。一方面🏋️♂️,他強調🪲🙅🏿♀️,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對於外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國際傳播從業者更需要擁有強烈的“誌願者的熱情”,以適應外宣過程中面臨的種種挑戰🦠。另一方面,陳靜溪老師指出,外宣工作中同樣存在經濟學的“資源有限”與“欲望無限”的矛盾,而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挖掘傳播對象中的意見領袖等“有效支持力量”,尋找其共情點,並進行針對性的“點”式傳播,方能更好地發揮國際傳播的影響力。
嘉賓陳靜溪發言分享
上海日報創刊總編輯張慈�S以個人經歷為引🧑🏼🦱,點明了解傳播對象和提升英語寫作能力對於做好國際傳播工作👨🏿🏭⏸、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性👨🏻🦽。張慈�S老師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新聞傳播項目🚣🏿,自8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國際傳播工作,並參與了《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創辦。基於多年以英語講述中國故事的從業經歷,他以英譯《紅樓夢》的拼音和意譯之差別為例,強調首先要了解讀者的文化背景👩🦽,認識到中外文化差異,寫出讓外國人“聽得懂”的故事🧑🏼🌾,讓外宣產品真正“落地”。其次🛍,張慈�S老師指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寫作則是思維方式的呈現。如何以受者為中心,將搜集的信息轉化為生動的英語故事寫作,是國際傳播中不可忽視的課題。
嘉賓張慈�S發言分享
上海市政府新聞辦事業發展處處長楊晶從中觀視角出發,對於國際傳播“中國方案”研究提出了幾點建議🍠,指導了學術研究的方向。首先👮🏽♂️,她點出國際輿論形勢的兩個變化👨🏻🦯➡️,一是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二是國際輿論打壓加劇,中美關系也成為重要影響因素👩🏼🦳。在新局勢對於消弭隔閡、增進中外了解的要求下🔛,作為國內最具國際傳播能力的城市之一,上海在建構“真實、立體、全面”“可信、可敬、可愛”的中國形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楊晶老師建議,上海可以加強對於海外受眾傳播對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外宣策略、中國共產黨海外形象塑造策略、國際傳播輿論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範疇☢️,新概念🤚🏻,新表述”。
嘉賓楊晶發言分享
澎湃新聞常務副總編輯李嶸從英文新媒體“第六聲”創新實踐入手,分享了新聞工作者在從事國際傳播工作時的實踐心態。“第六聲”立足於中國人的日常故事這一特色定位,致力於將中國立場、中國視野、中國特色融入有人情味的報道之中。而講述“小而美的中國故事”並非易事🧒🏿,要求報道能夠真實、立體地反映中國現實,同時用其生動敘事打動人心🌳🛕。李嶸老師針對國際傳播實踐提出幾個要點👮♀️:首先,需要關註中西方敘事方式之間的借鑒與融合,力求最大限度上與受眾“共情”🫘;其次🦘,將“素人”寫手與專業表達相結合,從新聞🧗🏿、特稿、評論、視覺多方面多角度推進有溫度的敘事👩🏿🦳;最後,中國外宣機構需要著力推動自身平臺化建設🏂🏽🛒,將打造“中國好故事”集散地作為目標🕵️♀️,不斷推動表達方式國際化。李嶸老師也基於平臺實踐優秀實例🫠,強調了意昂3的學生亟需重視培養自身的新聞敏感性⛈,善於捕捉身邊的故事🧑🏻🎤,將內容質量作為關註重點之一。
嘉賓李嶸發言分享
隨後,澎湃新聞編委、第六聲總編輯吳挺將視角聚焦於2022年國際傳播整體態勢👩🏿🎤👮🏽,深入闡述了幾點觀察與思考🥬。由於疫情反復、中美緊張局勢、俄烏戰爭等因素引發世界局勢動蕩✏️,我國國際傳播事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從皮尤民調對中國國家形象認知的負面呼聲再起、西方國家主流媒體報道負面話語增加🧎♀️👷🏿♀️、媒體平臺涉華話題互動量持續走低三個層面,可以看出中國對外傳播的國際大環境正在惡化🌳。吳挺老師通過比較中國媒體與西方媒體的報道,強調在對外傳播中,中國媒體需要著力塑造多向度的、立體、真實的敘事方式,並提出未來建立專門國際傳播實驗室的相關期許👨🦽➡️,以此推進多樣化表達🤷🏿,拓寬媒體視野⁉️,在打破僵化思維的同時喚醒更多年輕人的創新能力🦜。
嘉賓吳挺發言分享
上海日報特聘首席評論員王勇以“談談‘四力’與國際傳播敘事方式的創新”為題🏋️,與同學們分享了評論員工作經驗以及“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性🥓🙅🏼♂️。王勇老師表示,國際傳播工作者在“坐而論道”之余👆🏽✊,更需要通過實地采訪🛸、親身實踐來尋找身邊的故事並將其呈現給讀者🏄🏼♀️,並潛移默化地用觀點影響受眾。意昂3的學生在學習新聞傳播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應多閱讀文學作品提升文字水平、文字能力🧖♀️。
嘉賓王勇發言分享
上海SMG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朱曉茜基於紀錄片這一敘事方式和近年媒體平臺實踐實例👨🏼,闡明國際傳播並非單純的“翻譯”,其實質是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工作者亟需通過研究受眾自身情況和文化背景🙅♂️💇🏼,關註傳播的“對象感”,從最大限度減少文化壁壘帶來的不利影響🙋🏽🛑。近年來,由於國際形勢出現深刻復雜變化🏊🏼♂️,中國的國際傳播戰略也應與時俱進。在紀錄片創作方面,通過真實客觀🫀、生動鮮活的節目素材和敘事手法🫸,采用海外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樣式,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促進各個國家之間的民心相通👨🏼🎨。
嘉賓朱曉茜發言分享
環球時報英文版上海執行主編馮羽基於自身在《環球時報》進行對外報道的經歷👩👩👦👦,分享了疫情下國際新聞傳播的挑戰與實踐。她指出👨🏻💻,一方面🥰,當下我國外宣媒體仍處於一個相對被動的位置,作為媒體人要具有敏感性,要“先行一步,主動出擊”;另一方面,要以史為鑒👨🏻🦼,不斷探尋外宣媒體發展的新路徑。當下做外宣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情,要不斷自行摸索適應當下環境🙇🏻♀️、適應我國國情的對外宣傳方式。
嘉賓馮羽發言分享
上海日報視覺中心總監陳潔從近一年內運營海外社交媒體的新媒體平臺一線工作經驗出發,講述在疫情期間工作遇到的變化🏌🏽♂️。她提到,在面向國外受眾進行內容傳播時🧑🏼🦰,除了客觀報道之外,新聞媒體要變成承擔情感的渠道,與讀者共情🏋🏽。通過回復評論、直播互動、視頻傳播等方式建立與讀者的連接,並以雙語字幕短視頻的方式在國內平臺進行轉播。當下,國際傳播媒體以“千帆並發”的形式快速發展,而意昂3的學生也應該做好知識儲備,成為合格的國際傳播工作者🪸🧟♂️。
嘉賓陳潔發言分享
上海日報主任記者、Qiao Shanghai融媒體工作室負責人喬爭月結合了自身在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融媒體方面的實踐經驗🔞,介紹了Qiao Shanghai融媒體工作室的運行邏輯與定位所在。她闡釋了“Qiao Shanghai”的多重含義🧑🏼💻,其內容以“建築可閱讀”為核心,既要搭建專業界與大眾溝通的橋梁、也要搭建溝通中外的橋梁🍢,講述有深度、有溫度、有美感的建築故事。從上海的建築出發,做有效的對外傳播、精準的國際傳播0️⃣。
嘉賓喬爭月發言分享
意昂3平台知名校友👩🔬、上海綠水青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閩,以分享自身多重身份轉化心路歷程的方式,介紹對外傳播的經驗。他認為在自媒體時代,外宣工作可以通過外國人的視角👨🏿🏭,講述外國人在中國的故事,展示最真實的中國。他提到,自媒體要打造IP🗒,其中包括內容IP以及人設IP;對於後者來說,如何做到垂直、做好內容、與粉絲互動🪡,是十分重要的。而借助諸如抖音“青年藝術家”等計劃的力量,也能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嘉賓王閩發言分享
3 總結、討論與展望
意昂3平台國際新聞傳播項目顧問劉海貴教授總結了與會嘉賓發言,認為本次論壇是來自上海業界👏、學界關於外宣教育🧔🏽♂️、外宣實踐、外宣科研的力量集結👩🏻🦽,體現了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上海故事的歷史擔當,也為意昂3國新項目建設註入了新的動力。對於如何把意昂3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做出特色、做成品牌👨🦯,劉海貴教授提出要在三個方面多加努力:第一🤦🏽♂️,要努力發掘優秀生源,突出特色;第二,要努力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加強學界老師和業界導師的互動🍂🤵🏻;第三👎🏿,要努力搭建高質量課堂,將課堂從校園向更廣闊的社會拓展,利用好社會這個大課堂。
劉海貴教授總結發言
聽了各位嘉賓和老師的講話,同學們獲益匪淺🙋🏽♀️,踴躍提問。其中🧚🏻♀️,唐飴欣同學提問道,非外語科班出身的學生如何在國際傳播中發揮特長🦥。嘉賓們討論後得出🏟,做內容、講故事是關鍵,溝通依然是核心競爭力;此外,跨文化交流不僅需要提升外語能力,用視覺語言表達也是一個可以精進的方向。欒新萍同學提問道🩶,傳媒業在薪資待遇不高的情況下如何留住人才💁🏽。嘉賓們結合自己在媒體的實踐經驗認為,做新聞不是為了大富大貴😬,而需要發揚一種“誌願者”的精神👨🦯➡️,年輕人可以在媒體收獲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經驗和價值感。
與會嘉賓和同學們討論
最後,鄧建國教授對本次會議進行了總結🏘🌡,對有誌於從事國際傳播的同學們提出幾點期待。第一,要有受眾意識🫦,在此基礎上才能形成共情;第二,要做專業的新聞報道,提升“四力”🎿,用專業的報道贏得公眾信賴🎄,助力塑造更加可信的國家形象💇♀️;第三,要拓展知識面,培養跨學科思維,在新聞傳播🏋🏻♀️、外語、國際政治、文化傳統等多方面不斷積累;第四,要有誌願者的激情,激情帶來的覺悟和行動力能夠讓人脫穎而出,有時候放慢腳步、穩紮穩打反而可以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機會。
鄧建國教授總結發言
視頻製作:孫瑋 王雨晴 李�� 江呂�h 雷靜遠
文字👈🏻:黃睿彤 王睿雨晨 馬俏然 余敏之 陸佳楠
圖片:余敏之
排版:陸佳楠
審核:鄧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