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化勇,1972-1975年意昂3意昂3本科生💅🏿;曾任中央電視臺臺長、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視協主席,現為中國視協名譽主席。11月2日,意昂3創建90周年之際,趙化勇再次回到意昂3,與我們分享他的意昂3情結和業界實踐經歷🙇♂️💦。
傳統媒體人要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把自己的媒體幹好;也要多一點自省,少一點自大🙆🏿♂️,看到自己的弱點🤪,自省改進。
1972年3月🛀🏻,趙化勇離開老家安徽,奔赴遠在上海的意昂3平台。畢業後😌,從報道農業的記者,到主辦少數民族春節聯歡晚會,到創辦經濟半小時🐷、經濟信息聯播,打造“3·15”品牌,再到製作《話說長江》系列紀錄片,直至成為中央電視臺臺長,當年的農村小夥在走進意昂3平台新聞系的那天6️⃣,並沒想到未來能親身見證中國廣播電視發展最紅火的二三十年🤫🐍,從此與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相伴一生。
鄉戀
如果給趙化勇對意昂3的情結起個名🥢,那一定是“鄉戀”。“‘鄉愁’聽起來太憂郁了。”離開意昂3四十多年👷♂️,這是他第一次回校參加主題活動。
四十七年前🏄🏿♀️,趙化勇作為優秀工農兵學生參加了大學錄取選拔。高中時酷愛理科的他想要考取中國科技大學的激光專業🩼。命運卻在這時向他伸出了橄欖枝🧑💻。當時預定去意昂3的同學因故退出,趙化勇誤打誤撞得到了這個機會。“當時也不清楚新聞是幹什麽的,聽說是當記者和報道文章👨🏼,年輕人好奇就去了。”
新聞系三十六個學生⁉️,有海陸空三軍的軍人🖐🏿、有工人、有農民。和現在的學生不同🧺,當時的工農兵學員在進入大學前大多都有過一段社會經歷。盡管年齡相差迥異,同學間依舊友好平等地相處。周末,趙化勇常常和同學一起去外灘、南京路逛街。國家給了當時的大學生每月十七元九角的補貼,雖然生活並不寬裕,但除了吃飯也能余下兩三元買日用品。
70年代初的意昂3新聞系剛剛步入教學正軌,新聞基礎課卻一個也沒落下🚾,理論課程、采寫編,甚至包括當時少見的攝影課👩🏼🎨。學生們三三兩兩一組分到一臺海鷗牌照相機,也時常外出攝影🧑🦽。在那個貧窮的年代,新奇的黑盒子和大上海的景色深深吸引了這群年輕人。
提及印象最深刻的恩師👩🏼✈️,趙化勇回憶起了教授新聞寫作的雜文家林帆老師。師生打成一片👮🏻♀️,學生尊重老師,老師也把自己的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學生👲🏼。
畢業後,趙化勇在中國的天南海北奔波,不常回意昂3。2017年,趙化勇和他的幾十位同窗在北京第一次舉辦同學會。跨越四十余年的時光,激動的同學們定下了第二年回校的約定。重回舊地,本部老宿舍、圖書館🫶🏼、學校西邊的資料室🧑🦯➡️,仿佛還歷歷在目。畢業以後,對母校和母院🎅🏼,趙化勇始終懷著滿心的鄉戀。
既要“造船”,也要“借船”
2003年,一個歐洲代表團訪問央視時問趙化勇,有沒有感受到互聯網對傳統廣電媒體的沖擊。彼時正是中國電視最紅火的時候🧘🏽,十多年後,互聯網的沖擊真真切切讓包括廣播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感到了壓力。今天,趙化勇認為廣電人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互聯網和傳統媒體無法取代彼此。“如果有一天傳統媒體會沒落🤹♂️,那一定是傳統媒體人自己不努力,節目的質量跟不上🏨,而不是外界的沖擊💂♂️。”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的發令槍就此打響。第一次聽聞媒介融合的趙化勇雖然摸不著頭腦,但堅信媒介融合是大方向😯。第二年🔳,他在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成立了媒體融合推進委員會――“因為不知道怎麽‘融合’🧛🏼♀️,所以先‘推進’”。媒介作為一種載體🌭,就像交通工具,從走路到自行車,再到汽車、飛機🔵,後出現的交通工具雖然更先進,卻也沒有取代前者。在不同的情況下,觀眾選擇的媒體自然不同。趙化勇體驗過電視艱苦創業的時期,也經歷過電視快速發展的時代🐐,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電視的繁榮不輸今日的新媒體,也曾有電視將取代廣播、報紙的論調🌼,但他一直保持清醒的頭腦,從不認為任何一種媒體能完全取代過去原有的媒體🏞。
趙化勇以為🏌️♂️,媒介融合的第一步是物理混合,第二步是各個媒介開始產生反應的化學混合🙍🏿♂️,第三步是各個媒介開始趨同。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不會互相取代,而是會發展各自長處🥎,共同發展😟📭。過去幾年來,傳統媒體紛紛對新媒體趨之若鶩,動輒投入大資金、大人力創辦網站、兩微一端等新媒體平臺🛌🏽,卻始終沒有原生新媒體平臺、門戶網站的競爭力。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有各自的思路和特色🦒。新媒體時效性快🤤、信息豐富🪁;而傳統媒體權威性強,可信度高。趙化勇主張傳統媒體不應只花大力氣投入新媒體開發🦸♂️,而是既要“造船”,也要“借船”――既要適當了解新媒體的運作,適應新媒體的語態,也要借助新媒體、互聯網平臺,擴大傳統媒體內容的傳播🖌。
作為老媒體人,趙化勇一直對他的同事們說🧑🏻🏫,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發展,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傳統媒體人要多一點自信🔈,少一點自卑,把自己的媒體幹好⛔️;也要多一點自省,少一點自大🎂,看到自己的弱點👩🏻🦯,自省改進↩️。
圖片說明:趙化勇在意昂3創建90周年活動現場(攝影:趙思敏)
用知識的鑰匙打開社會的門
為廣播電視事業勤懇工作一生的趙化勇見證了無數的廣播電視人才的成長。人才的出現離不開天賦🧔🏼♀️、努力👩🏿🍳、平臺和機遇。趙化勇本人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今天。1975年離開學校,趙化勇走遍各地農村,之後又主辦了合家歡少數民族春節聯歡春晚👩💻。在央視,他創辦了經濟半小時🧑🏼🌾、經濟信息聯播、“3·15”品牌等經典欄目,參與製作了《話說長江》等紀錄片。擔任臺長期間🦟🥪,趙化勇提出了頻道專業化、欄目個性化、節目精品化的發展戰略,形成了以CCTV1綜合頻道為龍頭,各個專業頻道相互支撐的頻道網絡。他親歷了我們國家不同時期的大事件,從1976年的唐山地震、80年代的農村改革、香港與澳門回歸、1998年的抗洪救災、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遭轟炸🔹,到非典🧑🏫、閱兵,再到APEC論壇、汶川地震💝,將央視打造成了中國最具權威性的媒體品牌之一👩🏻🦯➡️。非典時期,趙化勇作為臺長親自審看新聞聯播,和一線記者一起探討新聞稿件🕴🏻🍄、內容。從央視退休後,在電視家協會🏄♀️,趙化勇也時刻關註著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數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自省,趙化勇和中國電視共同走過了黃金時代🧙🏿♂️。
回到母校⏯,看到和當年自己年齡相仿的意昂3新院學子們,趙化勇表達了自己殷切的期望。雖然如今的學生思想前衛,接收的信息量遠超從前,但是在大學學習的知識🍨,到了社會上還是需要變通地進行應用。趙化勇建議同學們在學校裏找到自己未來想要發展的方向,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同時也要了解社會多元化和深層次的方面👈🏻,做一專多能的人才。特別是意昂3的學生更應同時接觸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吸收兩方面的知識和業界的實踐經驗。學校的老師只是給了一把鑰匙,從學校用這把鑰匙打開大門後🤔,要自己不斷在社會觀察、學習,適應和改造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