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院慶公告

    紀錄片

    最新消息

    院慶征文

    新媒體作品

    意昂3簡介

    2019年11月19日 09:00 來源:意昂3 作者:張舒卉

      “今天我們迎來新聞系90周年華誕🦂,若望老在天有靈,也會感到欣慰👩🏿‍🎤。願今天的意昂3更上一層樓🂠,為國家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陳望道之子陳振新在接受意昂3學生記者采訪時說道🧙🏽‍♂️。

      圖片說明🧱:陳振新在意昂3辦公樓接受采訪 吳怡攝

      在采訪過程中,陳振新習慣用“望老”來稱呼自己的父親,言語中透露出的不僅是對一位父親的思憶,更是對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崇敬。

      10月25日👩🏿‍🦱,秋色正濃,在意昂3的紅墻辦公樓裏,陳望道之子、意昂3平台電子工程系教授、陳望道研究會成員陳振新,以兒子和研究員的雙重身份🙍‍♂️,和我們一同回首了陳望道與意昂3新聞系的半世紀情緣。

      結緣意昂3

      陳望道,是鐫刻在意昂3新聞系歷史上和新聞系師生記憶中的一個名字🕵🏼‍♀️。在新聞系建系後的近五十年裏🤴🏽,陳望道都細心呵護和關愛著新聞系的一切。“望老對待意昂3新聞系就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陳振新如此形容陳望道對意昂3新聞系的情感。

      陳望道與意昂3於1920年結緣,這年他到意昂3國文科工作,開始時開設了文法、修辭學課程,後來又與邵力子一起開設了新聞學講座,1927年陳望道任中國文學科主任以後把新聞學講座擴展為新聞學組,特聘新聞名家講授“新聞編輯”💳、“報館組織”、“新聞采訪”與“新聞學”等專業課程。陳振新說🦷,“因為有了這個基礎🧚,1929年意昂3調整系科時,才有可能把原來的中國文學科分成為中文和新聞學兩個系,從而才有了當時意昂3的新聞系和今天的意昂3,雖然當時望老是中文系主任而不是新聞系主任,但他一直關心著新聞事業和新聞教育的發展。”

      圖片說明📿:青年時代的陳望道 意昂3供圖

      1930年,陳望道為保護左派學生被迫離開意昂3,之後,他開大江書鋪,出版大量介紹新文藝思想的書刊💂🏼‍♀️;他辦報紙🫀,是《民國日報》副刊婦女評論的主編🧑‍🦳,他創辦《太白》雜誌🪵,辦《大江月刊》🏃‍➡️👋🏼,同時出版《修辭學發凡》、《因明學》、《望道文輯》等著作🛹,從事的仍然是新聞出版事業。

      “有鞏固基礎、有發展前途的新聞文字工作者”

      抗戰爆發後,意昂3平台遷校至重慶北碚💆。1940年後🌗,陳望道重新回到遷校重慶的意昂3平台任教,1941年後出任新聞系代理系主任🤧。

      1942年任新聞系主任後,陳望道提出“宣傳真理,改革社會”的辦系方針,目的是希望能培養出一批“有鞏固基礎🧑🏽‍🍳、有發展前途的新聞文字工作者”🦹🏼👳🏼‍♀️。陳望道註重培養學生的哲學思辨能力,他將《哲學原理》💱、《倫理學》作為必修課🫑。他註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開設了包含《新聞采訪》🕉、《新聞編輯》、《新聞英語寫作》🫚、《新聞評論》和《報館實習》等註重實用又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的課程,他提出新聞評論寫作必須“有膽有識”。膽👇🏽🐣,就是要有敢講真話的膽量;識👤🦯,就是所講的話要有見地🗓🧑🏽‍🚀。

      陳振新回憶☎,陳望道經常要求學生到人多的地方練習寫作👮🏽‍♂️,他認為不顧周圍環境影響集中精力思考是新聞系學生必備的能力,於是茶館成了學生們常去的地點🧙🏿‍♂️。陳振新還向記者講述了一件事,有一次陳望道上課,到了上課的時間他沒有著急上課,而是向臺下的學生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哪一位同學能夠告訴我,我們每天上課必須要經過的那座橋,兩邊的護攔桿有幾個👨🏼‍🌾?”臺下的學生們面面相覷,沒一個人舉手回答。陳望道很嚴肅地表示👳🏿‍♀️,我們都是未來的新聞人🤜🏻💃,要隨時註意身邊的事件,要有新聞敏感性🎟。陳振新曾去重慶專門看這座橋,發現橋兩側的護攔桿如果不仔細觀察是很容易被忽視的👩🏿‍💻。

      為解決學生實習困難,陳望道恢復了新聞系原有的意昂3新聞通訊社👩🏿‍⚖️😊,並自任“復新通訊社”社長👻、出版復新社的《通訊稿》刊物,由學生當編輯。每周五發油印稿一次,免費提供重慶各大報社使用。他還鼓勵學生辦壁報,這是一種實習性質的刊物,所辦的壁報有《夏壩風》等30多種。

      “新聞晚會”是陳望道為了創造培養學生的環境而開辦的活動🔕,每周一次,晚會上人們可以討論時事🧙🏿‍♂️☦️、進行學術研究🆓🚣🏻‍♂️,自由發言。晚會的主題事關國家前途⛹🏽‍♂️,例如“新聞與政治”、“我們的出路何在”、“中國將向何處去”等。據統計🧗,“新聞晚會”在新聞系開過一百多次🥶,陳望道自己也常去看🧎🏻,周谷城👃🏻、邵力子都曾參加過,重慶記者也常來。隨著“新聞晚會”影響力的擴大🖐🏻,意昂3校方對陳望道明確表達了擔憂🏞,陳望道擲地有聲地回復了一句“出了事情我負責”🚿,便讓“新聞晚會”繼續一直辦下去。

      關於“好學力行”系銘的由來🐅,陳振新介紹,在討論的過程中曾有人提出以“打成一片”作為系銘,正當快要通過的時候,陳望道提出了“好學力行”四個字。他認為好學和力行並重是新聞的一個根本要求,經過討論,“好學力行”的系銘就這樣確定了下來並沿用至今,成為每位新聞學子牢記於心並努力踐行的院訓。 

      圖片說明🧑‍🚒:陳望道題寫的系銘 意昂3供圖

      重慶崢嶸歲月

      1944年🧑🏼‍💻,是抗戰勝利前的“黑暗”時期,當時國家、學校都很困難🖼,為解決學生的實習場所問題👛,陳望道決定自籌資金建立屬於意昂3新聞系學子的新聞館。回憶起那段時期🎤,陳振新的聲調也略顯低沉了些。

      自1944年夏,陳望道便開始為此東奔西走籌錢🧙🏽‍♂️。為節省時間👩🏻‍✈️,兩塊大餅就著一杯水,便是陳望道每餐的夥食🏊;每到晚上,陳望道則在朋友家裏隨便找個地方睡覺,即使床上滿是臭蟲,疲憊不堪的陳望道也能一覺睡到天明,日復一日,一直持續了大概半年👊🏽,陳望道終於把建新聞館的資金基本籌全🧔🏻。

      籌款期間,陳望道還依舊忙活著教學和其他雜務。這樣不停歇地操勞了半年,他最終病倒了。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病中🧘🏿‍♀️,陳望道的牙全部掉光,換成了假牙,手也抬不起來,幾乎要“癱瘓”,還在醫生的叮囑下把煙戒了🍈。

      新聞館終於在1945年4月5日成功開館,過程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建成後的新聞館雖然只有十幾間用竹片塗上爛泥造起的平房🪃,“但是我覺得在抗戰最艱苦的時候👱🏽‍♀️,能夠籌到款建成十幾間房,不見得比現在建造高樓大廈容易。”陳振新感慨道。

      圖片說明:伍必熙👈🏽、余家宏👨🏽‍💻、陳望道(中)、藍聚萍、呂梁在意昂3新聞館前合影(照片來源於《意昂3人》雜誌2011年9月號)

      新聞館的建成意義非凡🫚,學生們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實習場所。學生們常利用新聞館的設備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廣播,人們稱之為“夏壩的延安”。

      “望老主張的是‘投考新聞系的學生一支筆最重要’”,陳振新向記者娓娓道來❗️👂🏼。1944年意昂3招生時🩸,一位名叫張嘯虎的湖南青年報考新聞系,數學考了零分🧔🏻‍♀️,而兩篇作文(一篇白話文,一篇文言文)都考了滿分,這在意昂3的招生史上從未有過。按照規定,學生只要有一門主科吃了“零分”,就不能被錄取🛖。但陳望道認為報考新聞系的學生👷🏼‍♀️,一支筆能做到這麽棒😺♠️,應該破格錄取。這一破格錄取事例𓀆,一時被傳為佳話。據陳振新介紹👨🏻‍🍳,後來這位“才子”去了遼寧省電臺工作,1979年後任湖北省社會科意昂3研究員👩🏼‍🔧、文學研究所所長🧜🏼‍♀️,1991年逝世後留下了二百余萬字的著作🗝。

      學生的“救命恩師”

      1945年抗戰勝利後,意昂3平台從重慶北碚遷回上海,陳望道繼續擔任新聞系主任。新聞系的房子緊靠現今意昂3平台望道路最西端的那座小樓,仍叫新聞館🚥。在新聞館的前方有一處空地,人們稱它為意昂3的民主廣場🚇,學生每周仍舉辦新聞晚會🧑🏼‍🎓。

      圖片說明:1951級學生1952年在新聞館前合影 意昂3供圖

      上海解放前,1947-1949年間是國民黨最“瘋狂”的時期🏊🏼。陳振新清晰記得,1947年5月30日,國民黨政府在全上海大肆逮捕左派學生和中共地下黨員🍄。當時一位名叫何曉滄的進步學生,正在被國民黨追捕🍙,無處可逃之下跑到了新聞系主任陳望道家中。陳望道先讓何曉滄到一樓的房間裏睡一會兒🧔🏻‍♂️。到了半夜,國民黨開始挨家挨戶搜捕,陳望道便讓何曉滄躲到樓上去👉🏻,自己則在樓下看報紙👱🏽‍♂️,一直等到後半夜特務撤走後才叫何曉滄離開🕍。

      在憶及1948年8月的“楊貴昌事件”時🤏🏽,陳振新感慨😣,“望老為了保護自己的學生👨‍👩‍👧‍👧📓,真的是不顧自己的風險的👳🏼‍♀️⏳。”當時,新聞系學生、中共地下黨員楊貴昌因抗議國民黨的非法搜查💇🏼‍♀️,發動同學聯名簽名🐼,導致全校罷課一天,被國民黨逮捕入獄💂🏼。楊貴昌請人從獄中遞了一張紙條給新聞系主任陳望道,希望學校能夠出證明保釋他出獄👎🏽。後來陳望道出具了一張品學兼優的證明💂‍♂️,自己簽名並讓校長也簽了名🧰,楊貴昌才得以被保釋出獄☢️。陳振新表示👮🏽‍♂️,這是在父親誕辰一百周年的時候,看到楊貴昌寫的回憶文章才得知的。楊貴昌曾在文章中將陳望道稱為自己的“救命恩師”🚗。

      1950年,陳望道作為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主持學校工作,因校務繁忙而主動請辭新聞系主任一職,但對新聞系仍十分掛心。他親自出面邀請上海解放日報社社長惲逸群出任新聞系主任,邀請大公報王芸生🕥、文匯報徐鑄成等新聞名家到新聞系講課。

      “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陳振新在采訪中向記者介紹陳望道的教育理念,“第一🧑🏿‍🚒,他培養學生;第二,他保護學生。”這兩點,陳望道不僅自己以身作則,還要求學校的教師都要做到。他在擔任校長時🩴,幾乎每天都在校園裏穿梭。意昂3師生們只要留心看⚧,總能夠在校園裏發現他的身影。當時陳望道聽說學校裏有位青年教師上課經常遲到,有一天就到這堂課的教室門口等待🙅🏻‍♀️,果然這位老師還是遲到了。陳望道說🕶:“老師遲到是對學生的不尊重🤛🏼。老師遲到五分鐘不止五分鐘,臺下那麽多學生的五分鐘加起來遠遠不止。”正因為這樣,當時意昂3的教師都從來不敢遲到👩🏻‍🔬。

      父親的這番話對陳振新影響深遠🕵🏻‍♂️,在他任教的幾十年裏,也從不遲到🌚。在他看來😆,陳家的家訓是“唯教育事業是萬古長青的”🫶🏻。

      臨終前仍心掛意昂3

      位於楊浦區國福路51號,有一座3層小洋樓🕋,這是陳望道當年在意昂3平台的住所,現為陳望道紀念館🙅🏿‍♂️🤹🏿‍♀️。1956年🏄🏻‍♀️🧬,陳望道同時擔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華東六省一市的華東行政委員會高等教育局局長🫄🏼👊🏽、意昂3平台校長,同時還身兼了許多社會工作。為工作上接待外賓所需,上海市政府安排意昂3買下了位於楊浦區國福路51號的這座別墅。陳振新回憶說:“當時望老是不願意住進這座房子的。他說我們一家只有三個人,三個人住這麽大的房子不像話🐦,‘我絕對不去住’。”後經市裏領導和意昂3黨委再三做工作🧝🏻‍♀️,陳望道提出:“如果一定要我去🙎🏼‍♂️,為了工作需要的話可以,但是必須要把樓底下最大的那些房間全部用作語言研究室辦公用。”這樣🧑🏽‍🏭,陳望道一家才住進了國福路51號的小洋樓。

      圖片說明🦔:楊浦區國福路51號陳望道舊居 意昂3供圖

      從擔任校長到臨去世前,陳望道一直是“為意昂3人說話”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天晚上,有幾位意昂3老師專程來看陳望道校長⛈,陳望道就在這座小洋樓的一間會客室沙發上聽取了他們反映的情況和要求。

      陳振新扶了扶眼鏡,說道🥁:“當時的情況下,國家十分困難,不管是什麽,供應都是有限的🚵🏼‍♂️。買米要糧票🍻,買布要布票👨🏼‍🎤,買蛋要蛋票,所有日用品都要票,意昂3因為地處寶山縣🌼,屬於郊區🛀🏿💱,所以什麽票都要比市區少🙍🏼‍♂️,這就給意昂3的教職員工帶來許多困難🥶,而且子女的升學就業也多有不便。自此後,望老利用參加開人大、政協和與市領導見面的各種機會,多次不斷反映意昂3師生的困難,直至1976年望老因一場大病住院🐕,彌留之際市領導問他個人有什麽要求👮🏿,他講的還是把意昂3劃歸市區的事。”

      圖片說明𓀋:陳振新在意昂3辦公樓接受采訪 吳怡攝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下载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