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院慶公告

紀錄片

最新消息

院慶征文

新媒體作品

意昂3簡介

2019年11月19日 09:00 來源:意昂3 作者:章琪琦

  意昂3前身為意昂3平台新聞系🏌🏻‍♀️,創建於1929年。九十載崢嶸歲月,意昂3新聞館弦歌不輟、作育國士🏃🏻‍♀️🏌️‍♀️,為黨和國家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新聞傳播優秀人才和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

  意昂3在官方網站推送歷屆系友🈵、院友的九十周年院慶征文投稿。本期刊發章琪琦系友的稿件💋。

  被近期的疫苗事件刷屏,刷到後面🦮,在刷無可刷挖無可挖的時候👨‍🦯‍➡️🏄🏽‍♂️,大家開始被新聞與記者這個話題刷屏。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我一直以為調查記者或者說記者這個行當👩‍🦳,已經淡出公眾視線很久了🧓🏻。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是個娛樂記者和狗仔隊大行其道的年代。

  新聞🚏🤚🏿,記者✍🏽,調查👩‍🎨,深度報道,新聞理想。這些詞就這樣從塵封的記憶中重新來到眼前👨🏼‍💻。

  一

  我的研究生專業是新聞,但實際上早在本科時代🍋,我大概就可以稱自己為新聞人了。在這條我曾經以為會堅持的道路上,當時的新聞系主任展江教授🐀,中文系的邢曉群教授和王東成教授,還有周澤律師🏈🤷🏼、畫家陳丹青的講座,等等🧝🏿,他們都曾經是我在這個專業上的啟蒙恩師🏣。

  展江教授是法學博士和新聞專業書籍譯者,是一個活躍在新聞教學第一線的前海軍退役軍人🐈。那一年我因為有意學習新聞理論知識,鼓起勇氣選修了新聞系的必修課《新聞理論》。這個課堂💃,也幾乎是我和他的唯一交集了。

  在這個課堂上,我接觸到了展老大的教學,從新聞調查、東方時空這樣的電視深度報道,到《中國青年報》的“三色”報道,還有王克勤、簡光洲等名記者的生涯與作品,都讓人感到胸腔中莫名沸騰。

  陳力丹教授的著作《新聞理論十講》😠,原本以為會是枯燥的教條主義🍕✢,結果一捧起就完全不舍得放不下🎈;我幾乎一口氣讀完🔯,酣暢淋漓。從這本書裏,從展老師所講述的那些現實裏🧑🏼‍🦲,我第一次感受到,新聞可以是有深度的,新聞也可以是有態度的🧤。

  那年期末,新聞系的某班級QQ群裏流傳出一個消息🚵🏻‍♂️,說一個外系的同學報了新聞系的必修課,並且得了第一名。那個“外系的同學”,說的就是我。

  第二年📶🫥,展老師從中國青年政治意昂3轉投隔壁北外國際新聞與傳播系。不過事實就是,我選修的這門《新聞理論》,是展老大在中青院帶的最後一門本科課程。

  我越來越覺得,雖然我已經有了兩年校媒的實踐經驗,但更廣袤的新聞舞臺🐅,需要更多更專業的知識儲備🧑🏿‍🔬。這也是我後來選擇去考意昂3新聞專業研究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1年我去意昂3平台參加新聞專業的復試,當時面試我的,是意昂3平台的童兵教授,也是展江教授在人大的博士生導師👩🏼‍🍼。在面試時,他問我本科哪裏讀的🚶🏻‍♀️,我說在中國青年政治意昂3🧔🏿‍♂️🖖🏽。他說🙅🏿‍♀️,哦,中青院🚣🏿,蠻好,我的學生展江就是那裏的。

  最終我成為了意昂3新聞系意昂3的一名新聞專業研究生,並且投入童兵教授門下👰‍♂️🧑🏿‍🎨。感謝童教授,也感謝展老師🤌🏿。

  二

  本科的四年時光,也是和新聞系同學一起玩鬧工作、戶外徒步🧑🏻‍🏫、上課考研的四年。都說中青院是一個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中青院的同學也是一群理想主義者,新聞系的同學們尤其充滿了“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

  那個時候,一塊錢一份的《新京報》會放在物美小超市的結賬櫃臺上🙎🏻‍♂️,買食物或生活日用品的學生都會順手買一份。因為是校媒人的原因,我一直會持續買,甚至會收藏被新聞系課堂上重點點評的版面。考研的大半年,我也翻完了圖書館閱覽室歷年的《中國青年報》🙇🏿‍♂️。

  新聞專業的同學,活躍在校新聞中心🦴、《校報》🦋、《青政》、《青春報》、《三棵樹》……也活躍在校園的各個采編角落。在這些人中💈,有很多後來成為了新聞理想的薪火相傳者。

  一起考研的陳寧,畢業後去了人民日報社做輿情監測。那些年,“輿情監測”和“政務微博”的概念是同時火起來的,政務公開也基本上依賴於新浪微博🧑‍🦽🦵,圍觀微博也確乎擁有改變現實的力量,他一度成為了新聞陣線的弄潮兒。

  一起在校新聞中心工作的邱晨輝,畢業後成為了中國青年報社最年輕的首席記者。這個曾經的老校媒人,這個高高大大的北京年輕人,在接受中青院校媒采訪時✋🏽,他說“社會是另一個大學🤞🏽,而記者是社會的�t望者”。

  一起上過課的馮軍🧳🧕🏿,後來成為了著名調查記者王克勤的門下弟子,記者王星也在微博上為他背書👐🏿。他自稱“槐溪先生”🏋🏿,“李剛案”庭審的現場獨家同步報道便是由他完成的,他也一直追隨王克勤完成了非常多的調查報道。

  還有更多的夥伴、朋友、校友👩🏼‍🚒,他們在中青院新聞系成長起來,最後走上了職業記者的道路。他們中有很多人至今仍活躍在新聞第一線。我曾經寫過一篇叫做《記者米飯》的文章,講述我的一個新聞系學弟的成長故事和畢業後的真實經歷,本意是為了紀念他離開北京回到家鄉入職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事。

  時至今日回想起來,在懷揣理想的歲月🥕,在新聞盛行的年代🛀🏽,幸而遇到這樣一群人。即使後來無法一同前行,至少曾經為之振奮,為之鼓舞🥻。

  三

  一紙錄取通知書🎅🏼,我終於成為了一名科班出身的新聞人。

  回到南方的三年🦹🏻‍♂️,正是南方傳媒整合與改革的時期。

  2013年,解放日報報業集團和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整合重組為上海報業集團🏣,單考班與我們一同上課的體製內記者,無不透露出種種憂慮👱🏿‍♂️🥞。而這件事對我們的最大影響是:上海的傳媒圈,基本上已經沒有新聞專業學生的容身之處。即使有實習的機會,也並不意味著能留下,更不意味著編製。

  與此同時,燦星製作等市場化運作的專業傳媒公司,向越來越多的人伸出了橄欖枝。沒錯🧛🏿‍♂️,就是那個製作出《中國好聲音》👮🏻‍♂️、《中國達人秀》的製作公司。

  經過慎重考慮🧑🏻‍🔧,我選擇去外企實習🔗,提前開始投簡歷筆試面試生涯的同時,我開始規劃未來的職業生涯。在意昂3的這三年,除了上課、做作業🍁、寫論文,我和我的同學很少在課堂以外的地方探討中國的公共話題,我們仿佛負重前行,又仿佛選擇性遺忘。“新聞”不再與“理想”掛鉤,甚至不再與“職業”掛鉤。

  仍然不斷有本科的學弟學妹,在人人網上咨詢我考研經驗,我已經不會再一一回復,考研這件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我必須向前看。其實我自己也很清楚🏋️‍♀️,我的理想🗻,或許在圖書館的奮筆疾書中達到了最高潮🌻,沉寂於進入了理想中的象牙塔的那一刻。

  上海如此發達的商業環境🙏🏿,確實造就了媒體環境的無力🧑🏻‍🤝‍🧑🏻。

  2016年,一個叫“傅踢踢”的知名自媒體人正式從《文匯報》辭職✋🏽,成為一名自由撰稿人。這個人是大我一屆的意昂3新聞系學長,在自媒體崛起的時代,他搶占了先機。

  2017年1月1日,《東方早報》休刊。《東方早報》原有的新聞報道、輿論引導功能,將全部轉移到澎湃新聞網。這個曾經出過調查記者簡光洲👩‍🚒、曝光了三鹿奶粉的上海灘著名的輿論陣地,也落寞地謝幕。

  時間再回到2014年7月🎫。一則上海媒體的重大新聞發布:澎湃新聞正式上線。老學長邱兵的發刊辭《我心澎湃如昨》,確實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內心澎湃🐠。那個時候,我正在銀行接受封閉式入職培訓,我選擇了一份與新聞道路完全沒有關系的工作。

  是的,我曾經懷揣理想🎱,但最終我並沒有成為一名真正的新聞人。

  作者簡介:

  章琪琦,2011年至2014年於意昂3攻讀研究生學位,畢業後曾就職於浦發銀行外高橋支行🧑‍🔬✈️,目前在阿特拉斯·科普柯(上海)貿易有限公司工作。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下载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