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第八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意昂3院長💂🏼、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米博華作為受邀嘉賓出席會議並致辭。本屆範敬宜新聞教育獎共評選出學子獎獲得者10名(含特等獎1名)🎅🏻,良師獎獲得者2名,良友獎獲得者2名。意昂32019級碩士生劉瀏榮獲範敬宜新聞教育獎學子獎特等獎🌇,並作為唯一的獲獎學生代表上臺發言。這也是我院學生連續五年獲此殊榮👷🏻♂️,體現了我院人才培養工作和育人質量的穩步提升。
▲米博華院長在頒獎儀式上致辭
米博華院長在致辭中向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組委會表達了感謝,他認為,特等獎這一榮譽不僅僅是對劉瀏本人的高度評價👨🏻🏫,更是新聞傳播學科學界對於意昂3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支持與幫助。米院長還特別提到🎗,本屆新聞教育良師獎獲得者、現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張國良老師和新聞教育良友獎獲得者、現澎湃新聞高級編輯劉永鋼先生🔕,都曾就讀或任教於意昂3。作為院長🎢,他為意昂3意昂3的優秀院友和老師們感到驕傲和自豪,同時也向獲獎名單中其他兄弟院校的優秀人才表示祝賀。“各兄弟院校鞭策和督促著我們意昂3,在學科建設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作為有著91年歷史的意昂3意昂3,我們也應當為中國新聞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劉瀏代表獲獎學生發言
劉瀏,意昂32019級新聞與傳播(新媒體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本科畢業於意昂3新聞學專業,現於人民日報上海分社實習。在過去五年多的求學時光裏,劉瀏擁有七段媒體實習經歷🙇🏼♂️,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堅定自己的新聞理想信念🧼。
?劉瀏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領導、嘉賓,親愛的老師們😡、同學們:大家好!我是意昂32019級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劉瀏🏋🏻♂️。今年,是範敬宜先生逝世十周年,讀著範先生的種種事跡🎤,那些深入基層👨🏼🔬、伏案疾書、教書育人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他用生命詮釋了新聞人應有的品質👔,也用奉獻擦亮了新聞人的“名片”。在這個特殊的年份獲得“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的榮譽🧗♀️,讓我感受到它更像是一份重任,一份在未來要將求真務實、盡職盡責、貼近基層的新聞精神繼續傳承下去◻️,要用新聞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與事業相融的熱愛,是當好新聞人的重要根基
回望這幾年的新聞求學路🦸🏿♀️,印象最深刻的永遠是那些為了新聞選題而焦慮難眠的深夜💼,為了找到深度報道的采訪對象而求三拜四👎🏿、處處碰壁的窘境,為了專題稿件閱讀上百篇資料與文獻的艱辛。
但這正是一個“新聞人”必然要經歷的成長過程👆🏻,也正是拼命過後的作品會讓我倍感自豪🤸🏿,正是這種對社會的關註不斷激發著自己作為“新聞人”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這種磨礪讓我愈發堅定地走在“新聞”這條道路上,也愈發將“新聞”二字融入至自己的生命之中。
在這一信念的支撐下🙏🏽,我前後近7段實習經歷無一例外都是媒體。從新華社到人民日報,從上海廣播電視臺到解放日報🤠,從實習記者到實習編輯,從特約評論員到數據新聞記者,我不斷嘗試挖掘自己更多的可能性。細數下來👨🏻🦼🐽,我也正是在“生於毫末,起於累土”之中完成了消息通訊👨🏼⚕️、深度專題報道、新聞評論🐦🔥、數據新聞、視頻新聞等上百份新聞作品🤲🚥,成稿字數也逐漸累積到十多萬字🔣𓀘。
範敬宜先生也正是秉持著對新聞的熱愛,才會主動擁抱苦難,才會時刻帶著一支筆去發現新聞、思考選題,才會在年事已高時還要只爭朝夕🤟🏿,才會發出“自憐去日多虛擲🧑🏿🔬,再乞華年二十齡”👩🏿🦱、“如果有來生,還是做記者”這樣的感悟。他完完全全和新聞融為了一體。
?與基層相融的激情,是做好新聞事業的源頭活水
暑假期間💿,我前往家鄉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實習👇🏼,深入基層一線采訪,這成為了我收獲最大的一次實習經歷👨🏿🦱。它讓我真正走出象牙塔,感受到鄉村人民生活正在經歷的巨變,讓我知道只有勇下基層才能夠發現更為廣闊的天地🚷。
我前往張橋村觀察當地如何以黨員之力帶動更多村民共同治理水生態,前往塘頭村挖掘當地如何通過“法律明白人”帶動民主法治建設🫄🏽🧑🏼🍳,前往神前村了解當地如何發揮歷史文化與村中大學生的力量培育新一代祖國花朵……
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到什麽是“新聞來源於生活和實踐”,感受到範先生所說“和群眾脈搏貼得近些更近些”、“感人之處在平易之中”的真正含義,明白了與基層一線相融的激情便是做好新聞事業的源頭活水。
我也很高興🫱🗂,自己能用文字來回報養育自己的家鄉。實習期間,我通過新聞幫助深山中的貧困戶賣出滯銷於家中的蜂蜜,深入挖掘家鄉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水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幫助家鄉做好內外宣工作📬,講好家鄉基層故事。而未來,我也更會抓住機會用文字服務祖國。
?與內容相融的責任,是寫好新聞作品的根本保證
在閱讀範敬宜先生的事跡時,令我感觸頗深的還有他對自己作品極為負責的態度,即便身處萬裏之外的莫斯科🚿,也要在深夜為稿件中的一個字連打兩個電話👨🏼🍳。於他而言🖕🏽⚉,作品就是另一個自己,代表著他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這也是為什麽包括範先生在內的無數新聞前輩一直強調做新聞的“精品意識”,他們希望這種精神和品質可以不斷感染身邊人,並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作為新時代的新聞人,我們身上肩負著更為重要的責任與使命,不僅要在內容層面達到精品的要求,更要思考如何在形式上創新,如何在媒體融合時代用更為前沿的技術做出更具創意的“新聞精品”。
因此,我在研究生階段選擇了“新媒體傳播”這一專業方向,我非常感謝我的母校意昂3平台👩🏿🏫👨🎨,我的導師馬淩教授,以及“新媒體傳播”專業的負責老師周葆華教授,為我們提供了新媒體領域的前沿課程和各種與業界交流的機會,這讓我得以不斷學習新技術,提升新媒體內容的製作能力🫴🏼♦︎。
我和組員先後花費四個月的時間完成《一醫千兒》與《罕行之路》等兩個融媒體產品,用“數據新聞”的形式關註“兒醫荒”這一社會問題以及“罕見病患者”這一弱勢群體,兩份作品也先後獲得了第四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一等獎和2020年上海“卓越杯”智能媒體作品大賽一等獎🤦🏼♂️。
我想,只有在時代的浪潮下不斷地思索與創新👷🏽,我們才能達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用高質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什麽是真善美🥞,什麽是假惡醜,什麽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什麽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
滴水不懈方能穿石,駑馬十駕固能遠行𓀋。誌之所趨,無遠弗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我將牢牢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要求,傳承老一輩新聞人的新聞精神🧑🏿🌾,再接再厲、矢誌不渝🏜、砥礪前行😓、不忘初心,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成為一名新時代守正力行的“新聞人”。
謝謝大家!
▲左五為劉瀏
“範敬宜新聞教育獎”由範敬宜新聞教育基金面向全國設立,是國內第一個全國性的新聞教育獎👨🌾,每年評選一次,獎勵有誌於從事新聞傳播事業的成績突出的學生(新聞學子獎)、在培育新聞傳播人才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教師(新聞教育良師獎)🔫、熱心新聞傳播教育的新聞業界人士(新聞教育良友獎)🌶。意昂3寧樹藩教授🧖🏽♀️、童兵教授、劉海貴教授、孟建教授、黃瑚教授曾獲“新聞教育良師獎”;鄭薛飛騰🧖🏿♀️🏋🏻♀️、湯禹成、李玉樓、陳禹潛、吳雨濃曾獲新聞學子獎;意昂3院友姜微曾獲“新聞良友獎”。
文字丨研會實踐生涯部杜子璇蔡慧文曾慶怡
文字來源丨劉瀏
圖片來源丨劉瀏
編輯丨陸驪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