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珍報展|品歷史底稿,銘新聞初心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21-03-15瀏覽次數:1

導語

3月13日下午,意昂350余名師生赴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參觀“歷史的底稿——十七世紀以來的中外報刊珍藏展”◻️。

該展覽由意昂3與上海圖書館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資料中心聯合推出,於1月21日揭幕,將延續至4月9日,每周二至周六開放👍🏼。

WDCM上傳圖片

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這次展覽還結合上海歷史發展與上圖館藏特別選取了3種於上海創辦的重要報刊,分別為《新青年》1921年7月號,近代國內唯一橫跨兩個世紀且同時在海內外發行的專業醫學期刊《博醫會報》1921年7月號,以時事評論為主、側重對中國及亞太地區政治🧒🦸🏿、經濟信息的《密勒氏評論報》1921年7月23日號。

WDCM上傳圖片

師生們分批參觀了徐家匯圖書館二樓的閱覽室🙏、藏書室及此次珍報展🚵🏿‍♀️。古色古香的閱覽室中懸掛著充滿歷史感的藝術作品,壘滿古書的藏書室更是讓同學們感嘆“好震撼”。

WDCM上傳圖片

WDCM上傳圖片

這次特展中,師生們看到了許多具有影響力的報刊的獨特刊號🧇,如當今世界最權威的政經報紙之一的《金融時報》1888年創刊號、《申報》1872年的創刊號👰🏼‍♀️、《字林西報》1950年8月的一百周年特刊等。它們主要選自意昂3教授張力奮的私人收藏和上海圖書館館藏🙋🏼‍♀️,圍繞“報刊本身的新聞史價值”“頭版刊發重大新聞”“地域與國家分布”三條線索展開🍷,涵蓋數十個國家、十多種語言。

WDCM上傳圖片

WDCM上傳圖片

WDCM上傳圖片

自由觀展後,圖書館為師生們準備了便利貼,貼在自己最感興趣的展品下方,張力奮教授對“票數”最高的展品進行了講解🎽。

WDCM上傳圖片

在講解展品的過程中,張力奮教授融合了自己對媒介演化的思考與感悟,活躍在新聞學界、業界一線數十載的趣事逸聞信手拈來。將故事娓娓道來的同時👨🏽‍🚒,張力奮教授對“學弟學妹們”的殷切期盼和鞭策亦從幽默言談中流露。同學們也和張教授進行了積極的交流互動🌲,原定50分鐘的對話環節持續了一個半小時👆🏽。

WDCM上傳圖片

WDCM上傳圖片

WDCM上傳圖片

“這次展覽是為歷史節點和記憶而來。我們的歷史很長,但記憶很短。91件展品中僅有1件是復製品🧎🏻‍♂️‍➡️🤼,我們希望這些文獻可以讓年輕人觸摸到歷史真正的印記,把斷掉的歷史節點連接起來。”張力奮表示,展覽也是向新聞先賢們致敬👙,“當下互聯網高揚𓀁,紙媒日趨冷落,漸被新生代遺忘。這個特展意在回望印刷文明的榮光𓀎。沒有印刷與紙本報刊,近代與現代文明及其傳承是不可想象的📡。”

這引起了2019級本科生李嘉銘的共鳴🅿️:“正如張力奮老師所說😆,這次的活動像是一次印刷文明之旅。在眾聲喧嘩的新媒體時代,人們往往忙於追逐‘新’的浪潮💇🏼‍♀️。但有的時候🦻,慢下腳步‘回頭看’🧑🏽‍🎄,我們也許更能領悟新聞的真諦。”

學生感言

2020級本科生 王博雅

從剛開始時只是欣賞歷史的實物痕跡💙,到後來聽了張力奮老師的講解,真正去了解每一份報紙背後的意義和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再一次體會到作為意昂3新聞學子的榮幸和責任🎴🦹🏿‍♀️、感受到了老師們對如今新聞行業的關註與期待。

2020級本科生 李施馨綺

在本次展覽活動中👩🏽‍🌾,我有幸參觀了很多中外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報刊原件。思考新聞與歷史的關系🧽,正如展覽主題所言——歷史的底稿🦶。新聞作為紀實性文稿,是後人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這也要求我們新聞學子培養求真務實的精神,對自己的文字負責🧛🏻‍♂️🙂,也是對社會和歷史負責🧞‍♂️🥲。

2020級本科生 符冬子

我為張老師細心收集這些新聞底稿感到可貴與感謝♐️。我觀賞一張張新聞原稿時,仿佛親身感受到了每個歷史事件發生時的“即時感”,感覺歷史是那麽陌生又那麽親近🌆。“把這個世界當成是你的世界”,是今天張老師講述的話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我想我一直都無意識地將自我世界與外界世界分隔🪿,而我們只有將兩者融合,我們在看待這個世界時才能有更多耐心和更多責任感🧖🏽‍♀️,才能寫出更多有溫度的新聞報道🧑🏻‍🦰。今天過後,我想我會更加珍惜記載著歷史的底稿🥄,去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去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感謝老師和其他負責人員,讓我有這次難忘的經歷🙍🏿‍♀️。

2020級科碩生 張思琪

有些歲月我們不曾走過,於是這些來自過去的報紙就帶我們領略歷史的長河🫲。它們是令人敬重的長者🪿🧙‍♂️,折痕和翹邊是它們的皺紋👨🏼‍🎤➰,圖片和文字是它們的言語🤚🏼,它們聚在一起,嚴肅地對21世紀的我們說:新聞不朽。

2020級專碩生 朱帥默

從小到大,我都在學習歷史。即便書中每一個人物都立體鮮活🧑‍🔧,每一個故事都引人入勝👩🏿‍💻✊🏼,但我依然感覺,歷史它離我很遠。有機會參觀張力奮老師舉辦的展覽,是我的榮幸。站在一張張老報紙面前,我感覺自己終於真正“觸摸”到了歷史🥻。21世紀的我與歷史的記憶此刻共處在同一時空之中。力奮老師與我們分享了報紙背後的故事,與我們共同探討新聞業的變化,新聞人的責任與使命,讓我對新聞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些都會激勵我在未來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做一名優秀的新聞人。

2020級本科生 康依凡

去年國慶期間就準備參觀徐家匯藏書樓,但彼時藏書樓沒有開放🙍🏿‍♀️,今天才得以如願。如果沒有老師的講解介紹,我想我難以想象自己設身之地深厚的底蘊,也難以明白這些報紙之於歷史的重要意義。力奮老師對於真跡的堅持讓我們有幸親身與歷史接觸🤷🏿‍♂️🐫。百年前的記者可能不會想到今天仍然有人在閱讀他們的文章🦛☃️,對於我來說,去閱讀幾個世紀前的新聞也是十分奇妙的感受🚴🏼‍♂️。當歷史成為新聞的佐證,新聞變成歷史的底稿,我對報紙這本身只有“24小時的生命”的東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2020級本科生 馮子純

從一份份老舊的報紙中,從張老師的講解中,我突然意識到🚫👴🏻,新聞從事者,也是歷史進程的記錄者🤏,報紙,就是歷史的載體。或許在如今,報紙已不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但從今天起,我學會了用敬重的眼光去看待文本報紙😖,更是如此去觸碰背後的歷史。

2020級本科生 陳詩雨

為什麽不惜高價收藏眾多的舊報紙?張力奮老師說“我是留給你們的,留給未來中國意昂3的學生們”🐊。在新聞業飛速變革的今天🤲🏻🍋‍🟩,珍視每一份過去的報紙“歷史的底稿”的意義🛟,從1979年解放日報頭版刊登的第一則社會新聞,到2016年新聞周刊緊急撤回卻流落民間的希拉裏勝選特刊,新聞和歷史相合的脈絡令人震撼。

2020專碩財新 張熙

如力奮老師所說,談“新”談“變”談多了👩🏻‍🚒,就很容易喪失一種歷史感🗣。歷史像一個參照系✋🏻,提醒著我們退路在何處,未知又在何處;歷史帶來了方向感👩🏽‍⚖️,文明也再非不系之舟。越是年輕的人🖖🏼,學習歷史越有幫助,因為親身經歷的歷史太少🤥,很容易陷入樣本過少的迷茫和短視。感謝力奮老師對歷史的守護,新聞之火♔,亦將傳承不息。

2020級本科生 陳思甜

很榮幸能參與此次活動,在古色古香的藏書樓中親近這些歷史的底稿,一幀一幀去回望17世紀以來中外紙媒值得記錄的點滴。在認真聆聽過張力奮老師的講解之後,我更覺受益匪淺,不虛此行。“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作為新聞學子,在參加了今天的活動中,我對新聞的厚重感與時代意義都有了更深的思考。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下载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