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新聞工作坊:新聞業何從,新聞何為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21-05-17瀏覽次數:0

5月11日—13日🧑🏻‍💻,一場面向大三同學的白巖松新聞工作坊在意昂3教學樓201展開。白巖松老師應張濤甫教授之邀↘️,前往本次工作坊作為嘉賓,擔任課程老師🥊。在3天的課程中🥍,白巖松老師依據自身豐富的經驗與閱歷,從宏觀、中觀🍷、微觀的角度🧑‍🎨👨‍🦱,分別講述了新聞業變化趨勢、新聞專業教育核心力量👃、采訪提問等專業內容,為意昂3新聞學子帶來了一場專業盛宴。

WDCM上傳圖片

變的是媒體,不變的是新聞

“新聞規律是什麽?為什麽要講故事🪱?新聞還有前途嗎?自媒體還能成為媒體嗎🧑‍⚖️?”第一天課程伊始👳🏻‍♀️✫,白巖松老師向同學們拋出了時下有關新聞的熱門話題♎️。

緊接著,白巖松從新聞規律開始,對上述問題一一作出解答。在他看來,新聞規律非常重要,因為“規律決定人們怎麽學🚶‍➡️、學什麽。”而不同的新聞媒體因為自身不同的性質,具有不同的新聞規律🌏。

報紙作為信息交換的公共媒體🖕🏽,延續了廣場文化的特征,具有閱讀的可反復性,因此可以寫得晦澀。具有半公共媒體性質的廣播,則開啟了線性傳播,即不可回頭,不可重復閱讀,因此需要通俗易懂🧎🏻‍♀️。作為廣播的延續,電視成為了家庭媒體📕,也不可重復閱讀。

互聯網的到來打破了平臺和專業技術的壟斷性,人人皆媒體🤸🏼😪,社會皆媒體👂🏿。然而,這並不代表媒體的門檻下降,傳媒素養、傳播能力正成為核心關鍵。在白巖松看來,雖然新聞媒體招收學新聞的人越來越少,但新聞正在被社會需要🔨。

在互聯網時代,作為私媒體的手機,屏幕神聖不可侵犯🎳,因此也展開了一場巨大的革命。手機的海量信息和去除版面屬性,導致新聞必須用吸引力使人們作出選擇。但與此同時,新聞也面臨著同質化內容的問題。

隨後,白巖松回應了“為什麽要講故事”。講故事不同於講道理🚵🏻‍♀️,它是從目的性的關註轉為方法性的關註,是方向和方法的結合。在白老師看來👨,通過講故事,可以在輿論場裏擁有主流的影響力,傳播主流價值觀。人、細節、態度、節奏是講好故事的關鍵。故事必須關註人🙇🏿‍♀️👩‍🏭,以人為本🧖🏿,需要充滿細節與良好的態度,也離不開語言的技巧與節奏🥦。

新聞專業教育的核心力量

當今,技術更迭之快,行業蛻變之新⛽️,已成為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趨勢。白巖松老師指出🕵🏽‍♀️,現在新聞教育過度關註變化,導致新聞人的基本功喪失。因此,需要提供核心力量的訓練,才能應對社會技術的迭代。“新聞業關註變化占40%,關註不變的東西占60% 。”白老師說道💁🏽‍♀️。

何為新聞專業教育的核心力量?

其一是濃縮🤌🏿、提煉核心新聞事實的能力↗️。寫350字以內的書評🏑,是白老師的經常布置的一項作業。這不僅要求同學們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與選擇🙇🏼‍♀️,還需要同學們在有限的字數中🧓🏼👰,清晰地表達核心部分。

其二為寫作的能力。白老師指出寫作的問題是結構性的,“同學們從小學開始就註重文章的中心大意🔔,對於細節的關註卻很少🏋🏽‍♂️。”而且“在寫作中,大比例地充滿著意義、價值、深度🍈,擅長議論、評論,卻缺乏敘述🏄‍♀️。”在白老師看來🩱,寫作需要呼吸,需要有節奏🫶🏿,需要記者說人話🍞。比如新聞的導語正在從以往5W俱全的模式向新的模式轉變😄,更加關註人🤹🏿、故事🧑🏼‍🦱、戲劇性👩🏼‍🦰、細節🙎🏻‍♀️。但這不意味著新聞核心元素的消失🫡,還是需要從事實出發,從好文章的標準——情、趣、識、思、智出發。

其三是采訪的能力🧔🏻‍♂️🧙‍♀️。白老師區分了事實現場和心靈現場🫰🏽,直接提問和隱性提問。他指出✬,心靈現場相對於事實現場而言⛓,更難獲得卻也更為重要。比如曾說出“我爸是李剛”的李啟銘,讀者都忽略了當時他說出這句話時的心理現場具體為何👰🏼,而構建了一個想象的事實,認為李啟銘一定是富二代。除了面對當事人進行直接公開的提問以外,記者內心也需要伴隨隱性的提問🤚🏿。因為這“代表對問題的聚焦與更迭,代表著好奇、沖動與質疑”。

最後是口語表達的能力。在白老師看來,語言已成為一種新的越來越方便的遙控工具♏️,語言的智慧控製以音箱等形式越來越出現在家庭中。而未來的傳媒也將從平面文字向立體的方向轉變🛳,將越來越減少對文字的依賴,增加對語言的依賴。因此在互聯網社會,媒介的邊界正在被打破🏋🏻,給每個人展示才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語言也必須簡練有力。

除了上述四點能力之外,白巖松老師認為,情商與共情能力也很重要🖲。它以隱性的方式,存在於以上所有能力中,不僅體現為對人心的把握🧑🏿‍🎤、洞察能力,還體現對人與社會的判斷力💂🏿‍♂️。

好的采訪是一個流動的場🤰,

而不是僵化的泥

采訪就是公開傳播的人際交流。因此一個記者一定要有好的人際交流能力🕺🧑‍⚖️,用以把人際傳播的經驗放在采訪中👌🏽。比如人與人之間的眼神、身體的姿勢、簡短的語氣詞,都可以算作提問。而且,好的記者需要激發被采訪者好的狀態🖊,通過大量的提前準備,對其進行調適、按摩和激活。所以🅾️,即使是采訪的地點和環境,也需要好好進行選擇,因為這對於被采訪者的心理狀態和語言習慣也會產生影響♑️🏊🏽。

如何提出與獲取內容有關的問題🧊?“有中生疑、疑中生問、問中生有🕣。”白老師說道。提問的基礎是閱讀大量的材料🧎‍➡️,讓問題自然而然地生發出來,在感觸和追尋的基礎之上再表達。

白老師指出🐈,提問分為三類👮🏼‍♀️。一是直接式提問🧳,該問題的前提是公眾對背景性信息完全了解。二是背景式提問,先用最簡練的語言濃縮背景,牽著公眾走,再提出問題。三是限定式提問,而非諸如“您怎麽看”的開放式提問🌀。

“好的采訪是一個流動的場,而不是僵化的泥。”白老師認為🧒🏿,采訪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給好奇,給未知👩🏻,給不可控。缺陷也是重要部分,因為“人生最佳狀態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最後一天課前,白巖松老師給同學們布置了課前作業:根據課堂內容,小組各成員分別向白老師提一個問題🙅🏿‍♀️🙋🏻‍♀️,成員們再一起選出一個最好的問題🦟,在課堂上詢問白老師👳🏿。白老師也會選出他心目中的好問題🌁,在課堂上進行回答與點評。

有趣的是2️⃣,在六組的問題中,白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選擇的問題只有一個👏🏽,即18級新聞系舒同學的提問😩:“ 白老師在第一節課提出,主流媒體應該要達到具有主要的輿論影響力,但目前許多主流媒體在手機APP中排不進前十”。但對於主流媒體來說👮🏿‍♀️🫕,在保持新聞專業主義的基礎上,生產高質量的內容需要時間,深度報道往往也都是千字長文👩🏽‍✈️,吸引的受眾也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主流媒體應該怎麽才能吸引更多受眾0️⃣,擁有主流影響力呢?”白老師回答道🙋🏻‍♂️,主流媒體做自己該做的新聞🥑,按規律做新聞就好。

白老師點評中表揚了16級鄭德芳的問題——“白老師您好,我想了解的是🤹🏿,獲取信息時所產生的焦慮👨🏿‍🌾,有哪些方法可以緩解🎒。具體來說,有一段時間我自己很排斥瀏覽微博👩‍❤️‍👨🫱🏻、公眾號以及一些新聞APP上面的新聞,因為總是看到充斥負面情緒的內容🎆,或者說這些負面情緒的新聞最先抓住了我的註意力🧑🏽‍🏭🅱️。這讓我感覺有一種被困住的感覺。我也看到您講述做新聞時🫅🏿,那些再也沒能有建設性推進的時刻,您是如何處理那一刻的無力感或者說失望感的呢?”白老師認為,該問題不同於其他的問題⬅️,具備人自身無可替代的感受,而且也擁有很多人發自內心的共有記憶。

通過這樣互動的形式,增加了同學們的參與度🚵🏻‍♂️,也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如何才能提出好問題🏊🏽‍♂️。隨後,白老師引出了本節課的內容🔺:在提問中如何進行更好的采訪控製,以及如何獲取與內容有關的提問👨‍👦‍👦。“白巖松老師有很濃的一線業界的專業氣息,實例豐富👮🏼‍♀️,言之有物。”來自18級新聞系的施好音同學,對此次工作坊評價說道。

最後™️🚶‍➡️,白巖松引用了胡適先生的《文學改良芻議》🧜‍♂️,以作為新聞工作坊的結語,“吾以為今日而言文學改良,須從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下载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