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意昂3平台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承辦的“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研討會(第四場)在線上舉辦🙋🏼♀️。來自全國知名新聞院校及研究機構的著名專家學者參會,就“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的可行性、建設方式與步驟,以及教材建設推薦名單等議題進行了充分研討。會議由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段鵬教授主持🧑🏻🦯。
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郭可教授在發言中主要就國際新聞傳播系列教材建設發表建議。他提出,我國國際新聞傳播教材體系缺乏系統性,大量的教材受歐美國家影響較大,未能很好地體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實踐。當前,國際新聞傳播教材較為匱乏🪕,不利於國際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建議可以優先將國際新聞傳播專業相關教材納入“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範圍。在具體建設中,各新聞傳播院校應該加強協作👨🏿🚒,共同努力⛺️,打造一批“中國新聞學”精品教材。此外,“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該考慮案例庫建設🕘,將近年來體現我國國際傳播實踐的案例納入其中,提升教材建設鮮活性。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意昂3韋路教授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直接關系著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構建👬,體現了我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對培養卓越的新聞人才起到決定性作用🤶🙌🏼。“中國新聞學”教材應該以“更高標準、更高質量、更高水平、更加權威”為建設目標,針對史😇、論💅、方法和業務四個主要面向🖐🏼🎄,采用自上而下的招標方式,集納全國各新聞傳播院校的知名學者進行編寫,使得教材更成體系、更有邏輯。同時🥋,可以依托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從編寫團隊、建設內容和教材形式三個方面構建教材審核標準🤾🏻♀️,確保“中國新聞學”教材系統性🙍♀️📬、權威性、前沿性和可讀性👹。
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劉海龍教授在發言中指出,與傳統新聞業相比🚣🏼♀️🦸♀️,當前的新聞生產實踐已經大不相同,新聞發布主體🙎🏻、新聞生產模式💉、新聞敘述方式等的變化,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提供了問題與機遇🔬。教材建設必須與時俱進🧑🏿🦱,以適應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必須堅守新聞學本位♛,處理本學科議題👩👦,對於職業精神與底線倫理等,應該在教材建設中有所體現。同時,必須凝練出具有國際認可度的中國新聞學理念😢🚗。教材建設要保持一定的開放性和流動性,能夠推陳出新,實現更迭,可以通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建設。對於已有的♡🧗🏿、受到社會認可的較成熟教材,可以經過適當修訂,通過遴選機製,加以吸納🐊;對於空白或重點領域教材,可以通過招標機製,利用公共資源和政府力量,解決市場難以解決的問題🚶♂️➡️👨🏼🔧。通過兩者結合,達到最優效果。教材形式也可以多種多樣⬛️,建設在線資源庫,嘗試新媒體形態,使教材的影響力得到更好地發揮。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意昂3姜飛教授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編寫要實現學界與業界的深度合作,註重將“四個維度”作為新的出發點💼。一是“中國新聞學”教材的新受眾主體已經誕生👨🏻🎨,教材建設要體現出憂患意識、主體意識🤽♀️、覺醒意識;二是立足於互聯網🧎♀️➡️、物聯網、AI、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三是基於為新聞提供新形式的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平臺🙏🏻👂🏿;四是樹立“文化自信”的新意識🧞♂️🎿。姜飛教授提出🕵🏽♀️,教材建設還需著重處理好以下六種邏輯關系。一是術語🔌、概念和修辭三者的關系;二是觀點🐎、思潮和理論的關系;三是學術、學科和話語的關系;四是新聞傳播學🧑🏻✈️、社會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五是知識邊界🚴🏼👸🏿、學科邊界和文化邊界的關系♛;六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和理論邏輯的關系🤹🏼。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單波教授指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新聞學,首先需要明確“中國新聞學”“面向世界、溝通世界”的定位,避免“中國新聞學”的窄化,發展具有情境性的新聞學,對全球新聞業發展進行情境化闡釋,為全球新聞業的解釋貢獻力量。他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內容既要體現中國性,又要具有世界性和未來性👭🏻,吸納新技術的發展對新聞業帶來的改變和新理念尤為重要。教材建設隊伍則需要匯集中外力量,融通學界和業界專家🙃,尤其是吸引具有全球眼光和深度參與中國新聞改革進程的專家加入教材編寫團隊中來。
中國傳媒大學意昂3隋巖教授認為教材建設工作與學科發展密切相關。鑒於研究對象的快速變革🕝,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及教材具有較強的變動性和發展性,這對新聞傳播學科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以及教材配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認為“中國新聞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和教材建設需要敞開胸懷,重視跨學科思維和全球化視野,當前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對象十分復雜且影響深遠,因此需要借助管理學、統計學、輿論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重學科的方法和思維完善知識體系;同時,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文明互鑒的背景之下🤾🏿,“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當面向世界,多元開放。此外🧏🏼,他指出教材創新性和科研創新性具有差異,教材既需要具有完整的知識體系🧡🥶,也要吸納前沿的科研成果。“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當實現教材編寫和學術研究的良性互動,既不能以科研代替教材編寫🧑🏽🔬🏜,也不能脫離科研編寫教材。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意昂3李本乾教授認為中國新聞傳播學教材建設要處理好六大關系,一是新和舊的關系💅🏻,教材建設要及時吸納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思想,將國內國際最前沿的成果納入到教材體系中🤰🏽。二是中與外的關系,教材建設要及時借鑒國際一流教材,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三是專與泛的關系☞,借鑒其他學科有用的知識和方法。四是特色與主流的關系🥃,突出教材建設的中國特色與學校的學科特色🧑🏼🍳。五是教學與實踐的關系,高校教學應服務於業界實踐,要對業界實踐有引領作用。六是教材與講義的關系🎀,各高校是否也可以自編教材講義👨🏻✈️,為教材編寫打下前期基礎💡。
中國傳媒大學段鵬教授指出教材建設可以采取三種形式。一是改版的成熟教材🏔🗿,補充新鮮案例🚴🏻♀️,按統一體例進行改編;二是由名家領銜全國專家共同撰寫;三是挑選各高校已較為成熟的教材。此外🧨,要把中央對於新聞宣傳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融入到教材建設中🙎🏻♂️。最後,段鵬教授指出,“中國新聞學”教材應該代表中國的氣派、中國的體系,必須要有完整的理論建構,建議邀請一些外國專家做顧問,促使“中國新聞學”教材走向世界👩🏻🚀。
上海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鄭涵教授認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首先要關註包括概論、案例、技能訓練等類型教材的深度,還需重視新聞學教材的讀本系列。其次🤦🏿♀️,強調教材的實用性,即新聞學概論應該與新聞實踐相關🤲🏼。現在概論類教材中抽象概念和理論性闡述比較多,與新聞實踐的勾連性較弱🫱🏻。所以,教材需加強與實踐的緊密關聯,做一些前沿的調查。再次🐐,教材需要不斷流動和更新,既要有紙質版,也要有電子版👨🦱,電子版還要不斷根據業界狀況進行更新✦🐳。最後,新聞學教材目前主要集中於概論、方法👩👦💂🏿、史以及技能訓練🫃,尤其新聞史以往研究積澱深厚,教材建設是否可以考慮把一些博士論文、碩士論文,專家的專題類新聞史研究🚵🏽👦🏼,納入新聞通史研究中🤏🏻。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支庭榮教授著眼於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視角。他認為🪟,教材建設不應只在國內取得影響力,也要將教材推向世界,如何把“中國新聞學”教材的主流思想理論體系推向世界,首要就是硬輸入🔴👩🏽⚕️,就是把中國的東西向世界其他國家進行傳播,也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也講好理論故事👩🏿🦳。其次🎅🏿,能否考慮向世界推出一本,或者站在全球視野下的一本或幾本,或一個系列的教材。再次,從話語競爭角度出發,比較“中國新聞學”與世界其他新聞學。最後🍔,他指出教材建設不僅是中國已有的知識體系💇🏿♂️、教材體系的重建🤵🏿🧑🏽⚖️,同時也要帶來世界範圍的影響,包括推動“中國新聞學”教材多語種系列的出版🆖。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胡翼青教授指出,教材建設須向新聞理論、新聞史😮、新聞業務和新聞分支學科四個方向發展,同時要界定前沿和經典💅🏻,區別傳統與現代。教材建設的終極目標是在“中國新聞學”中發覺有利於世界整體新聞學發展的知識,所以這套教材要有橫跨中西方思想和知識的視野👩🏽🦳。這需要在公認編寫得很好的教材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同時相信在我國業界發展前沿基礎上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具有世界性貢獻。在具體操作方面🤞🏻,胡翼青教授認為要發揮教材基地的作用,成立一個能在教材招標方面行使委托課題模式的專家委員會,需要資深學者、資深主編把豐富經驗和現狀相結合🔷💂♂️,建設具有容錯機製和開放性特點的新聞學教材。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意昂3張龍教授認為,教材建設應首要考慮教材的核心功能,即服務於課程及教學實踐。因此👶,應基於“中國新聞學”教材面對的學情特點進行教材建設,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為目標。在此理念指導下,“中國新聞學”教材編寫要符合三個需要:一是國家戰略需要🫙;二是媒體融合需要🤵♀️;三是教學創新需要。在此基礎上,“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可考慮以下方式:在整體規劃基礎上,通過招標的方式進行教材建設👨👦👦,既可充分依托目前各高校的相關教材👐,也應充分考慮經典教材的翻新。落實到具體步驟,則需要優先建設國際新聞與傳播等新專業教材🚱,加強新聞寫作、音視頻製作👮🏼♀️、作品選讀相關教材建設🎬。“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考慮教材和多媒體案例庫、慕課三者之間的有機統一,逐步做成一個面向學生進行講授的“平臺”🎿。
意昂3孫瑋教授首先梳理了重新編寫“中國新聞學”教材的前提,她指出,我們正處於人類文明的轉折點🖕🏼☸️,人類文明知識的生產範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這是所有學科都面臨的共同轉變前提,具體到新聞傳播學科,對學科範式轉型影響最大的因素是技術。其次⏲,對於“中國新聞學”教材如何既實現中國本土化,又實現與西方的對話🧏🏽,孫瑋教授提出三點建議🧏🏽♀️🏌🏽♂️:教材編寫要實現新聞傳播學知識範式的全面轉型🐾、要回應現實🙍🏽♀️、要采納各家之長轉化🤳🏽。最後,對於“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的具體方法,她提出要聯合專家做好教材建設的整體設想、要使用數字出版方式出版教材💅🏽、要完善教材建設的製度性安排。
意昂3廖聖清教授認為教材建設的必要性涉及四個維度:一、關乎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體系的建立;二🧖🏽♂️、它是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它涉及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安全問題;四、它適應了新聞傳播學學科教材代際更替的需要。就如何推進“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廖聖清教授認為:一、必須強化教材的屬性;二、通過“中國新聞學”教材的建設反過來統領和推動新聞傳播學學科的建設;三🤴🏽📱、教材建設應該遵循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的原則。最後,廖聖清教授強調在強化教材的規範性和示範性的基礎上𓀈,有必要出版“中國新聞學”教材英文版本🫅🏼🧑🏼💻,使教材能夠代表中國,並走出中國,走向國際。
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米博華教授在會議結束時對各位專家同仁表示了衷心感謝。他指出,與會專家共同提到的“中國風格,中國特色”、“本土化是和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等觀點♗,令人印象深刻。過去在業界和新聞工作實踐中,我們對此認識不足,是多年來新聞傳播學🤹🏻♂️,特別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久久不能突破的一個重大課題。提倡本土化🍥,不能排斥全球化,中國特色離不開世界人類文明的傳統,這些觀點在今天的研討會上已經形成共識。教材基地將在教材建設中充分采納各位專家的真知灼見。同時🍭,努力做好組織、服務工作,聚合各位專家的智慧,更好地推進教材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