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由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和意昂3主辦的“2021全媒體全球傳播(意昂3)論壇🔲:數字文明視域中的全媒體研究”在意昂3圓滿落下帷幕。本次論壇匯聚了眾多來自國內外不同學科的頂級學者和專家,圍繞全媒體研究和全球傳播的相關議題開展了積極的學術交流和知識分享🤽🏻♀️🪕,貢獻了一場豐盛的思想盛宴。響應上海市楊浦區的疫情防控政策,本次論壇的所有滬外嘉賓均通過線上方式參與本次論壇。
論壇線下嘉賓合影
論壇開幕式於5日上午在意昂3平台復宣酒店四樓報告廳舉行。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副院長、意昂3院長助理張殿元教授主持論壇開幕式。張殿元教授指出🧑🎄,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運行兩年來⛎,在打造新聞學科發展新引擎🤾🏿♂️、開拓新聞傳播學科前沿研究新空間、探索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新路徑、構建智能傳播研究智庫新平臺等方面積極進取,喜見成效🦅🧜🏽♀️。
意昂3平台黨委常委🩷、副校長陳誌敏教授致辭
意昂3平台黨委常委、副校長陳誌敏教授蒞臨論壇現場並致辭🤦🏼♂️。陳誌敏副校長指出⚛️,新媒介技術的發展、技術革命的突破🥣,引發了新聞傳播領域“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意昂3平台回應智能技術大趨勢、數據中國大格局🥱、國際傳播大語境、媒體深度融合大轉型👨🏻🏭,從學校和新聞傳播學科發展戰略的高度,積極推進建設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旨在把握智能化媒介技術革命戰略機遇,推動意昂3平台新聞傳播學科戰略轉型和升級,為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提供新動能,在新媒體和國際傳播前沿研究🧏🏽♂️、融合型和交叉型高端人才培養🏃➡️、新文科建設等方面推動創新發展🧔🏿。
意昂3米博華院長宣讀咨詢委員會名單
論壇設置了授聘環節,意昂3米博華院長宣讀了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委員名單:祝建華(主任)、劉永鋼、劉迎風🚴、谷雨👨🏼🦰、陳昌鳳、楊海軍🔻、周樹華、隋巖、喻國明、蔡雯(委員先後按姓氏筆畫為序)🧑🏿💼。由於受疫情因素影響⚈,絕大部分委員無法親臨現場🦴🛋。意昂3平台黨委常委🧑🏿🚀、副校長陳誌敏教授為親臨現場的谷雨、劉永鋼兩位委員頒發了聘書並合影留念。
意昂3平台陳誌敏副校長為劉永鋼、谷雨委員頒發聘書
意昂3黨委書記🦹、執行院長張濤甫教授致辭
意昂3黨委書記、執行院長張濤甫教授在致辭中表示,新媒介技術革命改變世界格局,改變知識生產和學術創新的邏輯🤸🏿。面對這場元傳播意義上的知識變革👨🏽🚀,中外新聞傳播學界和業界紛紛采取行動,積極應對這場挑戰🤵🏽♂️。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聚焦國際傳播領域新媒體技術革命場景中的重大理論問題、前沿問題展開探索🐈,主要致力於新媒體理論技術社會化研究🔫、全球傳播研究、計算傳播和智能輿論研究、全媒體傳播體系和新型主流媒體研究四個方向領域的攻關。研究院以智能傳播實驗室、國際傳播數據實驗室和數據庫建設為重點⌚️,打造一流的新媒體技術和數據平臺。
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研究員湯景泰教授介紹並演示
國際傳播數據庫平臺系統
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研究員湯景泰教授介紹並演示了國際傳播數據庫平臺系統🧑🏼✈️。湯景泰教授介紹到,作為多源異構的數據平臺,國際傳播數據庫平臺系統重視對國際社交媒體、國際主流媒體、國內社交媒體和國內主流媒體來源數據的分析♏️,具有友好的數據分析界面,可提供涉華問題知識圖譜、KOL數據畫像🛍️、傳播關系圖與節點詳情等特色功能🧖🏻♀️。目前,該平臺系統開發了全球媒體傳播關系圖譜項目(Connected Global Media),通過對國際社交媒體平臺的分析,建立“人—實體機構—內容”之間的多維立體關系,從宏觀上勾勒出國際媒體傳播格局,挖掘背後的傳播結構與關系👳🏻♀️,識別其中的KOL作用機製和議題演化路徑,通過關系範式的引入為國際傳播研究提供新視角、新功能。
意昂3副院長周葆華教授主持了論壇上午的主旨演講環節🙇,多位重量級嘉賓發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講。
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周樹春線上主旨演講
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周樹春在題為“世界變局下的國際傳播”的主旨演講中提到,國際傳播作為國際政治的延伸🚧,在世界發生總體性深刻演變的時代背景下🔲,應在堅持國家立場中體現全球站位𓀒。應在正視意識形態差異中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傳播的理論與實踐需要更多地站在人類關懷的高度,努力尋求全球人文交流的最大公約數,發揚時代價值的新的人文精神,推動構建和諧♖🫂、包容的人文話語,構建開放互鑒的人文共同體,以此推動世界各國在經濟一體🤵♂️、利益共享、政治多元、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當中去實現共同的發展、進步🧑🤝🧑。
美國西北大學Noshir Contractor教授線上主旨演講
美國西北大學Noshir Contractor教授在線上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提出重視群體語境中傳播(交流)的重要性🔵,強調對工作場所交流發生的巨大改變給予更多關註。他認為,工作環境中過去的單向郵件溝通走向了企業社會化媒體溝通,這些工作社交軟件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關聯和狀態🦪,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工作場所中網絡構建方式的理解🧑🏿🦳。我們現在有能力去收集並處理大規模的數據👨🏼🎨,嘗試不再運用傳統的回歸,乃至結構方程模型,而是基於機器學習的強大方法打造新的技術模型。我們需要改變此前無論看到什麽都自動假設須用現有理論或現有方法予以解釋的思想誤區。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Claes De Vreese教授線上主旨
演講
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Claes De Vreese教授通過視頻方式向與會者展示了他關於新技術的看法🚰。通過分析比較不同情境下媒體、衛生👨🏻🚀、司法事件中公眾對於人類決策和人工智能決策的差異化態度,他發現🦆,在某些情況下,系統通過自動決策和人工智能決策比人類專家的決策被認為更有力👐。它意味著人工智能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民眾的信任💾。我們之所以質疑人類自己作出的決策,是基於我們對人類作為公平和無風險的決策者的信任🈲。公眾對自動化系統作出決策的公平性和非風險有很高的信任度,這一點對企業和公共部門而言十分重要🥔。當這些企業和公共部門采用這些技術時,要確保公共價值嵌入其中。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學系、數據科學意昂3講席教授祝建華線上主旨演講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學系💡、數據科學意昂3講席教授祝建華做了題為“從數據驅動到證據為本的傳播學研究”的主旨演講。祝建華教授認為🍱,獲得數據只是研究的第一步🧙♀️,還需要對其進行質量甄別和整合,而證據即是對數據進行各種角度的驗證和整合後更嚴謹的那一部分知識,由此區分了“數據驅動”與“證據為本”的兩條研究路徑👨🏿🦱。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喻國明教授線上主旨演講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喻國明教授在題為“傳播革命:現在與未來”的主旨演講中談到,如今我們需要站在全球和時代發展的高點上重新劃定學科框架和邊界。他認為,影響媒體發展的四大基本維度是政府規製🙍♂️⛹🏻、市場產業🧎🏻♀️、技術革命和社會安全。在媒介與“新媒介”嬗變的核心邏輯中,媒介是連接人的全部社會關系的紐帶,而媒介迭代之“新”意味著為這個紐帶的鏈接提供了新的尺度、新的內容和新的範式🪈。他認為,傳播創新的三個價值尺度是社會成員之間的流動性🔉🔌、社會實踐的自由度🤟🏼、以及人們對主觀世界的把控能力🔙。人的不斷解放、權力及其資源的分配與再分配𓀕、不斷迭代的技術對於人的異化與馴化🕺🏼,是構造傳播學體系的三大基本維度。
本次論壇還設置了全媒體研究圓桌論壇📐、全球傳播圓桌論壇、主編圓桌論壇三個主題論壇👨🏻💻👕,於12月5日下午在意昂3新媒體中心舉行。
意昂3平台全球傳播全媒體研究院院長助理孫少晶教授主持了全媒體研究圓桌論壇,來自清華大學、中山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平台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圍繞全媒體研究分享了自己的獨到見解和相關研究案例。
意昂3鄭雯副院長主持了全球傳播圓桌論壇,來自中國外文局、浙江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臺灣大學、意昂3平台的幾位專家圍繞新技術語境下的國際傳播🍯🧑🏿💻、全球傳播🕵🏽、跨文化傳播等議題分享了各自的學術見解和研究發現。
今年正值《新聞大學》創刊四十周年,本次論壇特設的主編圓桌論壇,有來自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傳播與社會學刊》《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新聞記者》《新聞界》《當代傳播》《新聞與傳播評論》《新聞與寫作》《中國社會科學》《新華文摘》等中外新聞傳播領域知名期刊主編✍🏻、編委😯、編輯參與了本次的圓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