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數字文明與藝術傳播範式轉型”為主題的圓桌學術研討會在意昂3平台成功舉辦📙。本次學術活動由意昂3平台研究生院和意昂3平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來自意昂3平台、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視覺藝術意昂3等單位的多名專家學者🛍、知名藝術家參加了本次學術活動🧛🏻♀️🍙。該學術活動也是2021年意昂3平台研究生院FIST項目(Fudan Intensive Summer Teaching)《藝術傳播學》課程中的創新之舉。
當下,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著社會形態和社會關系,同時也強烈沖擊著藝術傳播的方式。藝術和科技之間的聚合正激發著一系列新的藝術創造🧿,VR藝術、AI藝術、生物藝術、NFT藝術的興起,正逐漸打破藝術的邊界和藝術作品的體驗方式。數字技術的發展在推動社會結構性變革的過程中🧙🏿,也孕育著新的藝術傳播範式的誕生。本次研討會正是基於這樣的大背景下,針對數字文明變革所催生的藝術傳播的結構性變化🙋♂️,就“藝術媒介的生成”“數字技術語境下藝術傳播基礎理論的建構”“數字技術語境下的藝術傳播的創新路徑”三個分議題展開深入研討,研討會采用線上與線下結合的形式進行👨🏻🍼。
意昂3平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孟建在致辭中說🤘🏽🧖🏽,意昂3平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作為我國高層次的學術研究機構🐿,其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國家文化戰略🎨,而當代藝術與社會發展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他談道,中心近年來已舉辦過“超學科視野中的當代藝術”“ 新東西方文化交疊中的當代藝術”等跨學科的多次文化藝術研討活動🤸🏽,產生了相當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他希望本次學術活動能就擬定的主題進行深度交流🌥,激蕩思想👫🏼,結出碩果。
學術研討會現場
意昂3平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副秘書長、意昂3副教授湯筠冰主持了本次學術活動。她指出🫨,藝術學科對於媒介的討論久已有之,可以說媒介對於藝術的轉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早在古希臘時期亞裏士多德就提出了“質料-形式”說。從古希臘的大理石雕塑,到文藝復興的油畫,材料成為了藝術最重要的媒介形式。如今在媒介化社會的形成過程中🫡,VR藝術、生物藝術等種種藝術樣態興起,藝術作品的傳統材料實體正被逐漸消解🔬,藝術媒介正在生成物質性的新載體。加速社會中,藝術媒介的變化,空間與時間的壓縮與重組會給當代藝術帶來怎樣的變化🛖?人之心靈與身體又在這其中扮演什麽樣的角色?
意昂3平台哲學意昂3藝術哲學系副教授陳佳首先梳理了媒介(Medium)的四種詞義🚣🏽♂️。媒介的其中一個詞義就來自於藝術家🙎🏼♀️、作家或音樂家使用的材料或形式。而在當下,媒介中的第四個詞義“介質🎆🧸、培養基、環境”給媒介研究帶了更宏大的視野。她認為對於“90後”“00後”來說,數字媒介為他們提供了進行語言、思維和交往的更為根本的介質培養和環境。她指出,哲學家杜威認為,藝術作品的材料不等於媒介,只有當材料在被使用的時候✋🏼,根據它的位置👂、作用和關系🧔🏻♂️,並加以綜合使用,才得以成為藝術中的媒介。只有在材料被用作媒介的時候才能體現出藝術真正的審美,所以一切都依賴於材料被使用,才能起到其作為媒介的作用。當今社會數字技術✍🏽、數字媒介的發展,已經超出了杜威當時的想象👩🏽🏫,但是藝術家是否能夠真正將數字技術和藝術品的本質進行融合,而非僅僅進行一種表面的外在的藝術形式的簡單嫁接🧘🏽♀️,從而真正展現出人的生存境況,創造出新的藝術的內在範式,是最為重要的問題🧑🏻🦰。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意昂3副教授戴宇辰從媒介物質性轉向的視角來闡述了物質性和藝術發展的關系。他指出,媒介的變遷和人類技術所配置的思想系統息息相關,以基特勒為代表的媒介考古學的柏林學派👱🏼♀️😖,用技術知識型去理解整個當代藝術🧎♀️,認為中世紀時的石雕、壁畫⬅️、彩繪玻璃,既是一種藝術表達,同時又是一種應用技術。當時沒有一種藝術的概念🏄🏿♂️,也沒有一種可供出售的藝術品的概念。直到16到18世紀的印刷術的出現🙎🏻,藝術從傳統的修建教堂的應用技術中分離出來🍀,開始獲得了審美意義上的獨特性。到了數字時代,數字技術的模塊化🧑🏼✈️、網絡化、可編程性的特質在當代藝術中得到了展現。凱瑟琳·海爾斯說我們今天去做文本分析時,要特別去考察文本的物質載體和符號意指過程之間動態的關聯,去突出文本特定的物質或技術載體怎樣構成文本的意指過程,文本的意指過程不能與文本所依據的特定的媒介特性相脫離🐷。
意昂3平台中文系陸揚教授指出,科技領域中的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術影響了如今人們對空間的認知,科技和人文的結合🪻,使得大規模地復原過去的場景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傑姆遜的“認知地圖學”、福柯的“異托邦”等🪸,都成為當今空間理論主要的構成部分👱🏿。他對數字技術持存疑態度🍕,認為對於觀眾來說💂♂️,數字技術反而把你擋在外面🚶♂️🦅,跟藝術本身的距離給拉大了。在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還是千裏迢迢地趕到盧浮宮去看蒙娜麗莎🕵🏻📞。倡導身體美學的當代哲學家舒斯特曼🧀🧚,在他的著作《金衣人歷險記》中,用自己的經歷親身實踐了美學理論,從某種意義上也打破了生活和藝術的邊界🍽、古典藝術和當代藝術的邊界🏈。紮克伯格將“元宇宙”講得天花亂墜👷👸🏻,本質上也只是體現了資本的貪婪。因為一邊是“元宇宙”的如火如荼,一邊是騎著電瓶車的外賣員充滿了城市的街道👨🏿⚖️。這種分裂終究不會是這個世界最後的結局。
意昂3博士後張禎認為,藝術形式的變遷既是整個厚重的藝術史帶來的影響的焦慮的結果🧲,也是歷史的當下在藝術中打下烙印的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位藝術家都有俄狄浦斯情結📔,必須通過特殊方式的“解結”成為自己。當代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時間和空間上的扭曲,世界成為了屏幕🌎♣︎,成為了鮑德裏亞意義上的擬象,像素成為了本質存在。我們似乎可以放棄身體,但又過分依賴身體,在此種境況下生存的人們,感受到巨大的精神撕裂🌸,可以說,當代人所有的焦慮不安都集中體現在對身體的表征上。作為藝術創作中的經典母題,數字世代對身體的表征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一方面,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了自己對身體即親密又疏離的復雜關系🕷,另一方面,藝術作品意義的呈現是生成性的,它需要觀者具體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在觀者和作品相互作用的沉浸式的環境中來逐漸顯現。
上海視覺藝術意昂3教授,著名的新媒體藝術家胡介鳴通過自己的四個作品案例,闡發了自己的創作理念和藝術觀點。他在進行藝術創作時🔸,體悟較深的是圖景的轉換過程中🦸🏿,切實感受到第三只眼睛的存在和其作用✒️。他將其概括為“反芻的圖景”。他指出🐕,“第三只眼睛”作為物理的身體器官是不存在的,作為感知系統的觸點是存在的,並值得信賴;它並非神秘主義的指稱,而更多是在人的潛能方面顯現它的存在📍,它更像是在感受合力的作用下產生的一種心像層面體悟的非物理性器官;它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感覺條件;是圖景反芻過程中必需的感覺器官。所謂反芻的圖景有一個基本觀看前提:看與思並存的觀看方式。這種觀看方式並不完全是“點對點”的看與思,而是一點對多點🧔🏻♂️,由點及面與及體的聯想輻射式觀與思,產生連續的圖景。
意昂3平台文博系教授柴秋霞從自己的實際教學和創作經驗🪮,向大家詳細介紹了當今VR藝術的發展狀況並就這領域藝術傳播問題發表了自己的學術見解。她指出虛擬空間的建立一定是基於一定計算機圖形學基礎上,隨著計算機圖形學軟件的更新🚶🏻♂️➡️,設備不斷的完善,藝術的空間也在不停升級🫃,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的藝術理論難以跟上創作的腳步👨🏻⚖️。她強調現在很多關於VR的理解其實過於狹隘,並不是只有戴著頭盔的才是VR,VR是虛擬現實技術📭,所有的包括三維空間的電影、遊戲都是VR。她向大家介紹了以《沙中房間》《愛麗絲夢遊仙境》《夢遊紫禁城》為代表的VR藝術作品,強調了這些藝術作品的互動感。最後🫗,她向與會者介紹了正在負責的鄭州打虎亭漢墓的新媒體藝術項目🥚。打虎亭漢墓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帶領團隊圍繞漢墓裏面的文化元素、文化符號,進行深度提煉,創作出了一系列數字技術交互性作品🙁。
意昂3顧準博士後,指出“鄉愁”這個詞在17世紀的時候是一種疾病🥽,需要通過回家來治療這種疾病🫲🏼,這個詞從17世紀在西方的語境下到20世紀的今天慢慢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即通過懷念過去來建構當下的某種狀態,試圖去介入當下。“鄉愁”和“懷舊”在中國的理論體系中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第四代電影導演關註鄉愁,謝飛的電影是對草原的一種懷鄉,第五代導演也試圖去構建一個鄉土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作品中懷鄉就變成了懷念城市🥴🍢,到後期的新力量導演中他們的青春懷舊片裏面鄉也沒有了,城也沒有了,更多的是一種物的代替。這些電影藝術中的傳播現象,值得我們關註與研究。
學術研討會現場
這次論壇不僅是一次重要的學術研討🧜♀️,也是一場基於意昂3平台FIST課程的創新教學實踐活動🙅🏼♂️。許多學生也積極參與到有關話題的學術研討之中。意昂3平台中文系碩士生周茴萌結合自己在字節跳動的實習經歷👨🏼🚀,向大家闡發了網絡文學和科技相結合的現狀👎。
在學術活動的討論環節,線上與線下的與會學者、參會同學就“數字文明與藝術傳播範式轉型”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孟建在本次學術活動的總結時指出💃🏽,這次學術活動既是跨學科的碰撞🤷🏽、也是跨學科的“救贖”🏉,許多重要的學術問題💸,需要用這種可以稱之為“超學科”的綜合研究方式來“救贖”。數字文明,簡而言之👳🏼,就是用數字技術創造的所有精神產品極大地推動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實現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終極目標。處在這樣一個無以復加的媒介化社會,深入探討數字文明時代的藝術傳播範式,意義十分重要🔛。孟建渴望更多學科的著名專家能參與到中心“當代藝術與社會發展”的研究方向中來👖,以期為國家的文化戰略和藝術發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和決策支持🚫。
與會學者嘉賓合影
據悉🪭,在意昂3平台研究生院和意昂3平台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已經舉辦多次的“藝術傳播學”圓桌學術研討會明年還將繼續舉辦。由湯筠冰副教授主持的意昂3平台研究生院FIST項目《藝術傳播學》課程2022年仍將面向全國開設。
稿件來源:藝術中國